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933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8/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都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或主张采取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形式,即主张混合方式的,约有9篇。……据我自己统计,明确主张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仅有1篇,占全部文章的3.8%。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穷困;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提倡征工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与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藉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之工作。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
材料三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己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己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个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己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四到1936年,帝国主义资本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人们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普遍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单纯的“资本主义道路”指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有哪些措施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措施相似?依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对当时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3)面对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实施干预经济的新方针大多扭转了颓势。而当时中国也釆取类似的措施,虽取得一定效果却没有真正实现繁荣富强。据材料四分析其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
材料1874年,板垣退助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尽皆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呼吁为伸张人民的权利,必须建立民选议会,给人民以选举权,租税共议权,才是拯救国家之道。甲午战争爆发后板垣退助立即率领自由党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预算方案及对外战争,并在1895年发表了自由党与第二局伊藤内阁的合作宣言,板垣在第二年获得政府内务大臣的职位。中国学者如此评价板垣退助:“虽然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并能果断实践,但在对邻国关系上却坚持武士阶级的反动立场。”实际上,在板垣退助等近代日本改革者的眼中,民权与国权是对立的统一体,对内争取民权,对外争取国权,两者相辅相成。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简史》
(1)根据材料,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概括板垣退助在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板垣退助言行体现出的明治维新的特点。
3.
材料 封赠制是指官员的亲属可获得相应官职和封号的制度。元朝封赠制是推行汉法的结果,武宗即位后,使其制度化。宋时高级官员的亲属才能被封赠,元代一品至七品的官员均可封赠。在宋朝凡是属于同一封赠等级的官员,亲属受封的官职是固定的,而元朝“每遇子孙升品,其父祖随迁,母妻同”,同时监察御史有“体察”之责,“若有诈冒不实,并行追夺”,还规定“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等。宋朝封赠一般是“通大礼”方许申请,元朝则规定正从七品至正从六品,止封一次,升至正从五品,封赠一次。升至正从四品,封赠一次等。当时的儒者评价封赠“使居执役者,明见赃吏之被祸,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孥,尽不免于戳辱;又见廉史之蒙福,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妾,俱得享于荣华。”
——据《元典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共21题)

4.
古希腊法律规定:禁止女人在旅行时带三件以上的裙子;禁止刮胡须或强迫刮胡须;惩罚不婚,惩罚晚婚;命令人们工作,禁止怠惰。这反映了(  )
A.希腊民众其实是不太自由的B.希腊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充分
C.希腊的民主与自由背道而驰D.希脂法律严重干扰民众生活
5.
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B.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C.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
D.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
6.
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1781—1787年这一时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危急时期”,在这段时期里,爱国者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把国家从即将陷入的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由此可推定的结论是
A.华盛顿决定了美国的发展B.美国政权受到英国的威胁
C.邦联之下各州都独立自主D.联邦制能适合美国的发展
7.
1945年8月11日《新蜀报》头条新闻是《东京王气惨然收一片降幡挂城头》,所报道的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
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
③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④实现了国家独立自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
C.参加万隆会议
D.改善中日关系
9.
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此,英国
A. 主动承诺率先加入亚投行
B. 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 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重建北约
10.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一现象是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两极格局的瓦解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欧共体的成立
11.
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古代
A.农耕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农村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12.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做法
A. 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 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 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13.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人类文明的交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6世纪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6~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遭遇”的标志性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4.
下图反映了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状况,该图信息表明

A. 英国向海外大量销售原料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 工业革命扩展到世界各地
D. 工业革命影响英国贸易需求
15.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主要说明
A.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使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千预
C.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府职能的完善
16.
“匡仲谋(1877~1956),出生于江苏无锡杨墅园匡村。1902年在沪独资开设亚东棉业公司……鉴于日货充斥市场,民族工商业岌岌可危,匡仲谋于民国15年在上海开办‘蓬莱国货市场’。……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蓬莱市场被日军焚烧,给匡仲谋以毁灭性打击。抗战胜利后,匡仲谋东山再起,再度开设蓬莱商场。”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史实不包括
A.亚东棉业公司的开设折射出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莲莱国货市场”首次开办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短暂春天
C.日本的全面侵华,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D.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力量之一
17.
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
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18.
英国科学史家德萨格利斯在其著作《实验哲学》中认为:他们(蒸汽机的发明者)既不像哲学家那样能够了解原因和理由,也不像数学家那样能够算出各部分的比例,他们十分幸运地能够碰巧找到了他所索求的东西。这说明蒸汽机的发明
A.基于实践经验的积累
B.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C.借鉴自然科学新成果
D.凸显发明者的哲学思辨
19.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变革,一方面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另一方面则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符合这一特征的文艺作品是
A.《老人与海》B.《巴黎圣母院》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D.《向日葵》
20.
“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A.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21.
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尼古拉五世积极倡导文艺复兴运动
B.教皇企图借文艺复兴来维护统治
C.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这些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22.
“假如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相互接近,其原因是:两个钢球没有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两个钢球出现后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这一解释的科学理论依据是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量子论
D.爱因斯坦相对论
23.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林则徐B.曾国藩C.康有为D.陈独秀
24.
“五四”之后,经历了现代新文化的洗礼,大陆思想界掀起了持续的反儒学运动,庄子哲学因此也受到牵连。庄子哲学因此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障碍而受到来自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9这表明当时的文化运动
A.推动了民主化进程B.批判重于反省C.促进了思想的解放D.注重文化融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