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33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2.
材料1874年,板垣退助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尽皆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呼吁为伸张人民的权利,必须建立民选议会,给人民以选举权,租税共议权,才是拯救国家之道。甲午战争爆发后板垣退助立即率领自由党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预算方案及对外战争,并在1895年发表了自由党与第二局伊藤内阁的合作宣言,板垣在第二年获得政府内务大臣的职位。中国学者如此评价板垣退助:“虽然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并能果断实践,但在对邻国关系上却坚持武士阶级的反动立场。”实际上,在板垣退助等近代日本改革者的眼中,民权与国权是对立的统一体,对内争取民权,对外争取国权,两者相辅相成。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简史》
(1)根据材料,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概括板垣退助在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板垣退助言行体现出的明治维新的特点。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英美一直在秘密地研制原于弹,准备用于打击德国。斯大林认为,美国的原子弹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给姐战争的时间,不让苏联在打败和占领日本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二是作为战后美国从苏联那里索取让步的手段。
政治学家喜欢欢用“安全困境”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而采取行动,但它在这样做时会损害另一个国家或另外几个国家的安全,而当那些国家也采取措施来维护它们被损害的安全利益时,它们采取的措施又反过来危及第一个采取行动的国家,结果就出现了一个不断加深的互不信任的旋涡。
——摘编自(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冷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安全困境”理论,分析原子弹的出现加剧了苏联与英美之间互不信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子弹的出现与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50—1940年非洲、欧洲及亚洲的移民图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注:图中方形为移民的出发地,圆形为移民到达的目的地。)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移民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3.单选题(共6题)

5.
1815年后,“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个人主义”、“女权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先后在欧洲涌现。这些学说井喷而出主要是为了解决
A.君主专制制度与代议制的矛盾
B.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引发的社会矛盾
C.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
D.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6.
南宋末年,吴自牧创造了一句后来非常著名的谚语:“开门七件亊,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在南宋
A.茶叶的种植己经遍及全中国
B.米饭取代了面食的主食地位
C.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基本确定
D.商业发展促使饮食习惯趋同
7.
《史记》中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观点,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表达了“夫治生之道,不仕则农。若昧于田畴,则多匮乏”的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工商皆本观念强化
B.商品经济日渐成熟
C.做官成为多数农民的追求
D.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
8.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风景画是给那些无力画人物的人准备的。”而风景画却是19世纪印象派画家的重要题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印象派画家追求创新,努力颠覆传统的风格
B.风景画易于描绘光与影,符合印象派的追求
C.印象派画家摆脱宗教的束缚,描绘田园风光
D.印象派画家追求内心的表达,题材相对次要
9.
1619年,耶稣会教士金妮阁抵达中国澳门。这次远行给中国带来了七千多本书,其中包括两本哥白尼撰写的《天体运行论》。此时传教士来华的背景是
A.启蒙运动动摇了传教士的信仰B.宗教改革间接引发了西学东渐
C.文艺复兴冲击了宗教神学权威D.生物进化论冲击了宇宙观
10.
“列强”一词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使用,到20世纪初普遍使用。这说明中国人
A.终于认清了西方国家的侵略本质
B.对自己弱国地位有更清醒的认识
C.传统世界政治观念己经土崩瓦解
D.对世界政治版图有了充分的了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