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932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三组材料,回答问题

综合材料先提练出一个主题,再获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说明。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取消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立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还设立了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六科给事中归至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另外,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标志着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
明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前无古人,朝廷赋予监察官的权力远超前代,但明清监察官贪污成风,势不可遏。„„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御史外出巡按是“代天子巡狩”,其行事方式是“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清代御史出巡也是百弊丛生。

——《明清监察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监察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明清监察制度改革。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其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曾师从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里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的大运河最北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问题。

——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

(1)根据材料,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2.单选题(共13题)

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所有的城邦公民都享有民主的权利B.城邦的所有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
C.希腊城邦的利益应是至高无上的D.希腊公民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5.
若你是秦朝丞相,当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B.“郡县制”与“元首制”
C.“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D.“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7.
宋代陈旉在《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8.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材料表明当时
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民营手工业已取代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
9.
阅读宋代耕地面积与税收情况,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
总耕地面积
农业税
各级商业税
996年
312万顷
1249万两
2210万两
1021年
525万顷
2321万两
6389万两
 
A.宋代是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国家B.封建政府非常重视对外贸易
C.经济的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基础D.商业在国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10.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材料的是

①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
普罗泰格拉晚年,其著作《论神》在雅典广场上被焚毁,本人被逐出雅典,这主要是因为他
A.公开提出了人文主义概念
B.指责和批判古希腊民主制度
C.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D.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12.
苏格拉底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对于苏格拉底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B.国家管理需要专业人才
C.直接民主不利于国家稳定
D.把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外
13.
公元前6-前3世纪,中西方都出现了对后世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二者的中心概念。二者的“中心概念”分别是指
A.“仁”“感觉”
B.“礼”“德性”
C.“仁”“德性”
D.“礼”“道德”
14.
苏格拉底把雅典面临重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道德沦丧,其救治方案就是要转变人的灵魂,以道德兴邦,重塑正义。这一“救治方案”( )
A.强调人的价值B.注重理性意义C.主张思想复古D.正视知识作用
15.
商朝历史之所以被称为信史,最有力的证据是(   )
A.B.C.D.
16.
我国古代对“死”有很多讳称,天子的“死”通常称作:
①羽化 ②晏驾 ④仙逝 ⑤山陵崩
A.①④⑤B.②⑤C.①③D.②③⑤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