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商鞅《商君书》 |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至隋初,全国竟有241州、608郡、1524县。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同时又省并了一些州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平陈后,又将此制推广到南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州县两级制……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还严格实行定编定岗:上上州官吏的编制为323人,到下下州递减为167人;上上县官吏编制为99人,到下下县递减为49人。这不但大大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翁礼华《隋文帝: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原因。
材料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至隋初,全国竟有241州、608郡、1524县。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同时又省并了一些州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平陈后,又将此制推广到南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州县两级制……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还严格实行定编定岗:上上州官吏的编制为323人,到下下州递减为167人;上上县官吏编制为99人,到下下县递减为49人。这不但大大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翁礼华《隋文帝: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6题)
3.
“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
B.生产部门间地域分工趋势日渐明显 |
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
D.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 |
4.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纪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纪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 中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 中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5.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A.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
B.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 |
C.《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
D.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 |
6.
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
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
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
7.
乾隆九年颁布《管理澳夷章程》规定:洋船出入,严行盘验;夷人有事不能面见督抚等大员,也不准由“熟识商人”代为传达,必须由澳门县丞申报海防衙门。此规定意在
A.提高澳门政治地位 | B.排斥西方一切事物 |
C.严格控制中外交往 | D.重建传统朝贡体系 |
8.
宋太祖时编订的《宋刑统·户婚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孙不许“别籍异财”,否则徒三年,开宝二年,甚至对川峡地区的“别籍异财”诏以死罪的重刑。经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时期的修订,不仅量刑大为减轻,还逐渐确立了子孙的财产权。对这一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B.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 |
C.反映出统治者法制意识的增强 |
D.导致宋代地方秩序严重失衡 |
9.
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莞(“莞”即“管”)盐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yōu)(农具)淡食”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莞(“莞”即“管”)盐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yōu)(农具)淡食”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③④①② | B.③②④① | C.②③④① | D.④①③② |
10.
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 |
B.土地政策调整 |
C.经济重心南移 |
D.政府管理失控 |
1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开始于隋唐时期 |
B.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 |
C.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 |
D.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
12.
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这可以佐证宋代
A.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 | B.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 |
C.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 D.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 |
13.
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
A.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 B.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 |
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 D.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
14.
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頫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丝绸衣裳)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传统文人画的代表,蕴含了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 |
B.这种绘画风格注重意境的表达,是士大夫独特的审美情趣 |
C.绘画反映出我国棉纺织业发达,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
15.
唐代对御医的管理很严格,唐律中明确规定,制作御药如果跟处方不相符,包括药量不符、合成方法不对、服药说明书写错误等,依律可处以绞刑。据此可推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 B.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
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 | D.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
16.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据此可知
A.中国的科学技术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
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 |
17.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 B.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 D.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