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至隋初,全国竟有241州、608郡、1524县。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同时又省并了一些州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平陈后,又将此制推广到南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州县两级制……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还严格实行定编定岗:上上州官吏的编制为323人,到下下州递减为167人;上上县官吏编制为99人,到下下县递减为49人。这不但大大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翁礼华《隋文帝: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原因。
材料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纷乱,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极其混乱。至隋初,全国竟有241州、608郡、1524县。隋文帝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大刀阔斧进行机构改革,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以州辖县,同时又省并了一些州县。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文帝平陈后,又将此制推广到南方,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州县两级制……在精简行政机构的同时,隋文帝还严格实行定编定岗:上上州官吏的编制为323人,到下下州递减为167人;上上县官吏编制为99人,到下下县递减为49人。这不但大大节省了国家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翁礼华《隋文帝:史上改革力度最大的皇帝》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建制的原因。
2.单选题- (共9题)
3.
(题文)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拳。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一个案可以说明当时雅典
A.同态复仇习俗已经被废止 |
B.司法诉讼程序非常严谨 |
C.法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
D.司法判决均能秉公处理 |
4.
下表是学者对出席1787年制宪会议的全部55名代表们财产状况和职业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以
制宪会议代表财产状况和身份分布表
制宪会议代表财产状况和身份分布表
财产状况和身份 | 拥有公债券 | 土地投机商 | 高利贷者 | 奴隶主 | 从事商业、制造业和航海业 | 小农和技工 |
人数 | 40 | 14 | 24 | 15 | 11 | |
A.佐证美国宪法内容的局限 | B.表明美国工业资本的崛起 |
C.证明制宪过程的尖锐冲突 | D.说明美国宪法缺乏权威性 |
5.
“……堪称是上世纪最独特而又大胆的试验。尽管其间利弊至今众说纷纭,尽管其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它至少昭示了:两个互相排斥的肌体,在外力作用下快速接纳对方的可能性。”该评论最可能是针对
A.“九二共识”的达成 | B.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
C.南北战争维护统一 | D.“宁汉合流”的实现 |
6.
1947年3月,杜鲁门致国会咨文称“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所企图的征服”。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冷战是全球范围内的权力斗争 | B.冷战既是权力斗争也是观念之争 |
C.冷战是全球范围内的观念之争 | D.冷战就是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竞争 |
7.
1850年代以前的英国,离婚诉讼的判决程序烦琐,并且费用高昂。1857年,《婚姻诉讼法》通过,将离婚诉讼的判决从教会法庭转向了新设立的离婚法庭,并降低了离婚的费用。上述变化反映了当时英国
A.妇女获得经济独立地位 | B.传统婚恋价值观的瓦解 |
C.司法裁定效率显著提高 | D.个人自由观念普遍发展 |
8.
卢梭在成名作《论艺术与科学》一文中提出,科学与艺术和财富与奢侈密切联系,使得风俗败坏,道德沉沦,因此,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无助于敦化风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卢梭具有明显的反理性思想 | B.科学与艺术造成了贫富分化 |
C.工业文明弊病开始初步显露 | D.西方道德败坏有一定必然性 |
9.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点”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
10.
《共产党宣言》在清未民初曾被传教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和追求真理的进步知识分子等五类人翻译传播,但并未由此掀起和形成时代的思潮和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A.翻译者自身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 B.翻译者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内涵 |
C.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实质性改变 | D.翻译者本身脱离了下层的民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