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节选自央视《大国崛起》解说词
(1)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材料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节选自央视《大国崛起》解说词
(1)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2.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的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社会的全球扩张。请回答: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单选题- (共25题)
3.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希腊地区的贫穷使得它比起东方各国发展缓慢 |
B.希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它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政治制度 |
C.正是因为希腊地理环境的恶劣才产生了民主政治 |
D.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
4.
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 保护弱者 B. 人人平等 C. 公正合理 D. 注重证据
A. 保护弱者 B. 人人平等 C. 公正合理 D. 注重证据
5.
2009年4月,英国民众2万多人在网上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布朗下台。布朗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
B.英国国王的态度 |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
6.
美国著名政治家麦迪逊曾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以下1787年宪法内容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参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产生 |
B.最高法院大法官终身任职 |
C.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白人计算南方人口 |
D.各州和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 |
7.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
8.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10.
1917年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这个文件在刚提出时,并没有被全党立即接受,但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下列《四月提纲》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俄国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是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B.“不要议会制共和国” |
C.“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 |
D.“废除警察、军队” |
11.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B.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D.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
13.
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不结盟运动 |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14.
下图是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
15.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的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这场危机”
A.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 B.体现了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 |
C.由美国发起以苏联妥协告终 | D.是局部热战的一个典型表现 |
16.
尼克松在1972年接受专访时说:“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尼克松的观点表明
A.两极格局没有存在的必要 | B.美国已经放弃霸权主义 |
C.势力均衡一定会带来和平 | 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显现 |
17.
1992年在西欧各国的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画面:一名瘦小的法国拳击手,被美国橄榄球队员和日本相扑选手打得狼狈不堪,这时,11个穿着欧洲各国传统服装的小伙子跑来帮他,把美国、日本两个不可一世的家伙打得抱头鼠窜。由材料可知
A.欧盟实力超越美国和日本 | B.欧洲因联合而实力增强 |
C.美、日、欧三足鼎立瓦解 | D.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
18.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
19.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0.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
A.商品经济的繁荣 |
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 |
C.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
D.对外贸易活动频繁 |
21.
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
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 |
D.政府禁绝海外贸易 |
22.
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
23.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
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
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
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暴涨 |
24.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有分馆。其创建的主要背景是
A.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 | B.民族工业的产生 |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戊戌变法允许民间办报 |
25.
对于人口迁移现象,美国学者
A.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其含义是“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B.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
C.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
D.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
E.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
26.
2016年首都博物馆举行“殷墟妇好考古发掘特展”,妇好作为商王的正妻之一,生前深得信任和宠爱,死后得以厚葬。某观众据自己的观展记录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观展记录 | 结论 |
A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 | 商朝时女性地位很高 |
B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甲骨卜辞 | 这些卜辞是研究商朝历史的一手史料 |
C妇好墓中有大型的青铜盛酒器 | 商朝时中国开始有了酒 |
D墓内发掘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 | 现在中国的南海地区当时由商王直接管辖 |
A.A |
B.B |
C.C |
D.D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