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2)概括汉密尔顿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张。结合材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分析这些主张未被批准的原因。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 1791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制造业报告求对欧洲进口的货物征税,以保护本国工业;通过提供补贴来鼓励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联邦投资的铁路和航运网。目的是刺激商业发展和使国家更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但是,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不希望对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担心会导致海外贸易缩减和提高生活费用。国会最后没有批准这项报告——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1)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2)概括汉密尔顿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张。结合材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分析这些主张未被批准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3.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曾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记载的却是一系列惨痛的回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刊文《环球瞭望:中日“世仇”可以法德历史为鉴》指出: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与中日关系有些相似,20世纪中期以前的百年间,法德两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战后法德两国和平发展,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渐渐走到了一起。……以前是所谓的“德法世仇”,今天,两国正在共同参与组织一个和平的.超越民族的社会。……中日两国可从中获得借鉴。
(1)请列举至少三例19世纪末以来,造成中日两国“世仇”的重大事件。综合归纳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
(2)“德法世仇”化解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是如何打破外交关系的坚冰的?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推动因素是什么?
(3)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日两国如何才能实现类似法德的合作?
(1)请列举至少三例19世纪末以来,造成中日两国“世仇”的重大事件。综合归纳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
(2)“德法世仇”化解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是如何打破外交关系的坚冰的?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推动因素是什么?
(3)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日两国如何才能实现类似法德的合作?
2.单选题- (共15题)
4.
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
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
B.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
C.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
D.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 |
5.
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皇帝的权力与法国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区别很大。下列对其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是
A.君主专制符合德国各阶级的利益,普选权是法国当时各阶级共同争取的权利 |
B.德国迫切要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秩序,法国要防止资产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
C.德国是为了维护军国主义传统,法国君主派是为了平息共和派的不满情绪 |
D.德国主要是为了维护统一成果,法国主要是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 |
6.
太平天国运动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力的产物。除了具备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特点外,又赋予了时代新特点,这主要是因为①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②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的萌发③太平天国颁布了《资政新篇》④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7.
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
8.
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1993年出版的《大失控与大混乱》就预见到了苏联解体之后留下了一个地缘政治的黑洞,而具有帝国冲动的俄罗斯很可能与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发生冲突。他还说过:“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必将两败俱伤 |
B.美俄的霸权行径遭国际社会唾弃 |
C.是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理性反思 |
D.美国政治家将俄国视为称霸障碍 |
9.
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A. 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多极世界的一员
C. 欧盟外交的代表
D. 两极世界的一极
A. 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多极世界的一员
C. 欧盟外交的代表
D. 两极世界的一极
10.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 |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 |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
11.
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 )
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
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12.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13.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 |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
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
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
14.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A.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
C.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15.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
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
16.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的局面 |
17.
战国时期,商鞍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