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927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8/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宣布退位,36岁的皇太子赵昚登基为帝,史称宋孝宗。即位伊始,宋孝宗理智地确立了“内修外攘”的治国方针。他下令:“凡侥幸冒滥者,务必革去”,如在户部的属吏就由北宋时90余人精简为70余人。同时缩减各级官员荫补子弟的数量。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官员,不分等级职位高低,一律严惩。在用人方面,孝宗主张“知礼者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若得其人不当数易,宜久任以责成效”。宋孝宗在减免赋税的同时,积极改进差役制度,实行均役法,以改变役务繁重,摊派不公的弊病。宋孝宗还下令招募流徙百姓及归正人开垦无主荒田和官田,并积极修复各地废堰淤圩,兴修水利。
宋孝宗时代,是南宋王朝由破敝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南宋苟且衰颓的政风为之一振,户口增加,“内府之金,至于贯朽而不可校”,有小康之称。特别是募兵选将,治军缮备,使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如虞允文苦心经营出一支兵强马壮、武艺精良的军队,不仅有力地抵御了金军的侵扰,而且成为南宋后期抗蒙(元)战争的主要力量。但宋孝宗锐意进取,殚精竭虑,却始终未能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不能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物质条件有着内在的联系。
——摘编自陈晓莹《宋孝宗治国政策与成效之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孝宗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共16题)

3.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4.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 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 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5.
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鹊衣装回鹊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
6.
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
7.
北宋蔡襄在担任福州知府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福州五戒》,其一曰:“娶妇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表明当时
A.社会风气逐渐败坏
B.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逐利意识普遍强化
D.门第制度不复存在
8.
盐引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明朝政府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盐商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再把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获取利润。这反映了明朝:
A.食盐业被政府严格控制
B.政府对盐商采取扶植政策
C.食盐市场出现官商勾结
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
9.
(题文)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古代:
A.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
B.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
C.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
D.事实上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
10.
《国语·周语上》记载:西周后期,因连续对外用兵,周王室财政已濒于破产,周宣王乃“料民(调查核实户口)于太原”。周宣王的料民
A.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B.说明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
C.消解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12.
伏尔泰赞赏古代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时指出:“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材料表明
A.伏尔泰推崇中国专制统治模式B.科举取仕利于提升政府效率
C.伏尔泰认可中国政府运作方式D.古代中国政府机构等级森严
13.
“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A.图1战国《人物龙凤图》
B.图2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C.图3明朝《本草纲目》插图
D.图4清代《墨兰图》(局部)
14.
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15.
《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
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
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16.
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把元曲斥于之外。元曲的这种遭遇主要是因为
A.元曲语言过于通俗自由
B.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
C.杂剧过于揭露黑暗现实
D.清政府实行的文化高压
17.
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
18.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