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请回答:
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有关唐宋城市商业活动历史变迁的信息。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请回答:
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有关唐宋城市商业活动历史变迁的信息。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 三轮汽车 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展示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分别给世界、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 三轮汽车 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展示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分别给世界、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单选题- (共22题)
5.
《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 |
B.“靠天吃饭”的观念 |
C.“不误农时”的思想 |
D.“精耕细作”的特点 |
6.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前进的过程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面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史料是
A.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
B.明中后期景德镇“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寐……” |
C.清前期“苏州织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日受值……” |
D.清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高潮,(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
8.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B.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
C.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 D.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12.
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
14.
下列对电影《哥伦布传》主题曲《1492,征服天堂》的解释明显错误的一项是:“理想让我们坚强//冲破黑暗的阻挡//理想让我们坚强//绝不放弃希望//……//深邃的时空里//生命的光芒”
A.天堂:哥伦布心目中的天堂是美洲新大陆 |
B.理想:哥伦布远航最大的理想是寻找黄金 |
C.希望:造船、航海等技术进步使他看到希望 |
D.光芒: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贡献永放光芒 |
15.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国家与三者分别对应的是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1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17.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在评价他时,有人认为他是个殖民者,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侵略和屠杀。有人说他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缩短了美洲社会步入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用“两个文明汇合”、“两个大陆相遇”看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哥伦布评价不同主要是由于评价者
A. 国籍不同
B. 阶级出身不同
C. 史观、立场不同
D. 受教育程度不同
A. 国籍不同
B. 阶级出身不同
C. 史观、立场不同
D. 受教育程度不同
18.
下面是“英、美两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表,美国超过英国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75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900年(%) |
英国 | 1.9 | 9.5 | 19.9 | 18.5 |
美国 | —— | 2.4 | 7.2 | 23.6 |
A.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
B.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C.首先发生在英国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20.
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的结论是
A.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C. 中国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产品的出口
D. 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占主导地位
类别 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C. 中国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产品的出口
D. 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占主导地位
21.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B.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C.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22.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
C.内部管理不善 |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
23.
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B、C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B. 爱国人士“实业救国”
C.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A.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B. 爱国人士“实业救国”
C. 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