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六中学2017年高三5月月考文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25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是有结构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涵盖了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信仰。精神表现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核,“是为文明素”。

——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所强调的,是人民百姓作为人的权利,由是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他们强调的不是民生与民用,而是民权,并以此批判君主。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我国近现代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启蒙思想家一般地都是以全人类代言人的姿态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近代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西民主理念上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启蒙思想的政治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360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冷战时期尼克松政府做出哪些具体政策调整。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3.单选题(共6题)

5.
古罗马法律规定公民对官员的惩罚决定拥有上诉权。公元前509年《瓦勒甩法》规定“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反映出在当时的罗马
A.少数法学家垄断立法和司法活动
B.通过立法手段限制官员的权力
C.政治对话的方式取代了暴力镇压
D.行政实践中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6.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题曲,下列口号与掀起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的运动相关的是
A.“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
B.“凡田分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在此一举”
D.“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7.
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8.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9.
历史事件的作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运用不同史观来认识,某同学运用全球史观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它有利于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B.它的开设促进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
C.它表明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向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D.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
1774年,路易十六上台时,杜尔阁应邀参加内阁,并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为他进行经济改革获得了实验场所。他提出并采取的改革计划包括取徭役制、取消手工业行会,开放谷物国内自由贸易以及改革不合理的粮食税法、粮食运输规定、动物油专卖制等。杜尔阁的主张
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B.代表了重商主义学派
C.体现了凯恩斯主义思想
D.代表了封建地主的利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