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
1698年,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取丰厚利润。随着公司实力增强,它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抢劫孟加拉国库外,还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1763年法军被英国打败,其在印度的势力仅限于本地治里、马希等几个没有武装的贸易点,而东印度公司凭借训练有素的雇佣军(公司训练,由欧洲军官指挥,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从基地出发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强国的影响保障其从孟加拉到加尔各答的利益。与此同时,当地统治者依然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公司通过武力压迫、挑拨离间、提供可疑的保护等手段有效地控制印度各公国的反抗,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从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变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
——材料摘编自《百度百科: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及其对外侵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并评价该公司的兴衰历程。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
1698年,东印度公司在加尔各答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取丰厚利润。随着公司实力增强,它在印度疯狂进行殖民掠夺,除了抢劫孟加拉国库外,还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1763年法军被英国打败,其在印度的势力仅限于本地治里、马希等几个没有武装的贸易点,而东印度公司凭借训练有素的雇佣军(公司训练,由欧洲军官指挥,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拥有,实际上是为英国人服务的)从基地出发不受任何其它殖民强国的影响保障其从孟加拉到加尔各答的利益。与此同时,当地统治者依然反抗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公司通过武力压迫、挑拨离间、提供可疑的保护等手段有效地控制印度各公国的反抗,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从世界上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变成了一个被西方人鄙视的“落后国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东印度公司开始走下坡路,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东印度公司走向了破产的道路。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
——材料摘编自《百度百科: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及其对外侵略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并评价该公司的兴衰历程。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场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他说:“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他多次对封建顽固派把道德放在功利之前的林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攻击洋务运动“侈事功,夸富强,兴管商之风”是“不知兵甲修而后道德尊,师旅雄而后礼仪盛”,是“夏虫不知冰”,是杞人忧天。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从他所推崇的人才来看,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王韬认为,中国现代化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中国在国内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
——摘编自佟庆辉《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韬的人才观。
材料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场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他说:“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他多次对封建顽固派把道德放在功利之前的林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攻击洋务运动“侈事功,夸富强,兴管商之风”是“不知兵甲修而后道德尊,师旅雄而后礼仪盛”,是“夏虫不知冰”,是杞人忧天。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从他所推崇的人才来看,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王韬认为,中国现代化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中国在国内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
——摘编自佟庆辉《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韬的人才观。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宣布退位,36岁的皇太子赵昚登基为帝,史称宋孝宗。即位伊始,宋孝宗理智地确立了“内修外攘”的治国方针。他下令:“凡侥幸冒滥者,务必革去”,如在户部的属吏就由北宋时90余人精简为70余人。同时缩减各级官员荫补子弟的数量。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官员,不分等级职位高低,一律严惩。在用人方面,孝宗主张“知礼者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若得其人不当数易,宜久任以责成效”。宋孝宗在减免赋税的同时,积极改进差役制度,实行均役法,以改变役务繁重,摊派不公的弊病。宋孝宗还下令招募流徙百姓及归正人开垦无主荒田和官田,并积极修复各地废堰淤圩,兴修水利。
宋孝宗时代,是南宋王朝由破敝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南宋苟且衰颓的政风为之一振,户口增加,“内府之金,至于贯朽而不可校”,有小康之称。特别是募兵选将,治军缮备,使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如虞允文苦心经营出一支兵强马壮、武艺精良的军队,不仅有力地抵御了金军的侵扰,而且成为南宋后期抗蒙(元)战争的主要力量。但宋孝宗锐意进取,殚精竭虑,却始终未能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不能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物质条件有着内在的联系。
——摘编自陈晓莹《宋孝宗治国政策与成效之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孝宗改革的作用。
材料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宣布退位,36岁的皇太子赵昚登基为帝,史称宋孝宗。即位伊始,宋孝宗理智地确立了“内修外攘”的治国方针。他下令:“凡侥幸冒滥者,务必革去”,如在户部的属吏就由北宋时90余人精简为70余人。同时缩减各级官员荫补子弟的数量。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官员,不分等级职位高低,一律严惩。在用人方面,孝宗主张“知礼者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若得其人不当数易,宜久任以责成效”。宋孝宗在减免赋税的同时,积极改进差役制度,实行均役法,以改变役务繁重,摊派不公的弊病。宋孝宗还下令招募流徙百姓及归正人开垦无主荒田和官田,并积极修复各地废堰淤圩,兴修水利。
宋孝宗时代,是南宋王朝由破敝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南宋苟且衰颓的政风为之一振,户口增加,“内府之金,至于贯朽而不可校”,有小康之称。特别是募兵选将,治军缮备,使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如虞允文苦心经营出一支兵强马壮、武艺精良的军队,不仅有力地抵御了金军的侵扰,而且成为南宋后期抗蒙(元)战争的主要力量。但宋孝宗锐意进取,殚精竭虑,却始终未能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不能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物质条件有着内在的联系。
——摘编自陈晓莹《宋孝宗治国政策与成效之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孝宗改革的作用。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2年2月4日,在对国人指出舒曼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拉德•阿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根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公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
早在1956年,阿登纳曾警告说,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到了60年代初,很明显,西方盟国和莫斯科之间已经就此敏感问题达成了协议,它们双方将永远禁止德国拥有核武器,阿登纳怒火中烧。从短期内看来,波恩共和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阿登纳的相关举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 1952年2月4日,在对国人指出舒曼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拉德•阿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根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公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
早在1956年,阿登纳曾警告说,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到了60年代初,很明显,西方盟国和莫斯科之间已经就此敏感问题达成了协议,它们双方将永远禁止德国拥有核武器,阿登纳怒火中烧。从短期内看来,波恩共和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繁荣与革命1953——1971》
(1)据材料,概括指出阿登纳提高德国地位的设想及举措。(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阿登纳的相关举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单选题- (共8题)
5.
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 英国的议会选举弊端丛生 D.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 英国的议会选举弊端丛生 D.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6.
1935年前后,蒋介石极为重视西南地区的建设与稳定,多次敦促在财政金融上向四川倾斜,指出:“此时方针,当重在先定川局,再图大局之挽救。”这说明他( )
A.对抗战艰巨性有较充分的认识 | B.在为战时工业的内迁积极准备 |
C.在抗战相持阶段实行消极防御 | D.“围剿”红军取得阶段性胜利 |
7.
有学者认为: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据材料判断以下最不利于提倡国货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D.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
8.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A.中国、美国、苏联 |
B.英国、美国、苏联 |
C.中国、苏联、美国 |
D.美国、中国、苏联 |
9.
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 B.大量黄金白银涌入西欧 |
C.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D.西方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
10.
杨宁一在其著作《现代化理论》提到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以下国家的现代化途径属于同一类的是:
A.英国、中国 | B.美国、日本 | C.中国、日本 | D.法国、中国 |
11.
伏尔泰赞赏古代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时指出:“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材料表明
A.伏尔泰推崇中国专制统治模式 | B.科举取仕利于提升政府效率 |
C.伏尔泰认可中国政府运作方式 | D.古代中国政府机构等级森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