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24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3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德正德以后,欧洲殖民者东来,中国优良的手工业品不断地运往欧洲市场,欧洲殖民者为了支付与中国贸易的差额,运进了大量的白银,这就使正德以后的银币使用较前普遍,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全国班匠普遍征银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政府就废止了双规办法,一律以银代役。该年工部题准:“行各司府,自本年春季为始,将该年班匠(工匠)通行征价类解,不许私自赴部投当.仍备将各司府人匠总数查出,某州县额设若干名,以旧规四年一班,每班征银一两八钱,分为四年,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
淘金人纷纷涌向德国境内的金银矿山,尽管许多矿山已经资源枯竭,但他们仍然拼命挖掘。1460~1530年间,中欧的银产量增加了5倍以上。除了争取更多的对外贸易顺差和搜刮金银器皿,并把它们熔化及鼓励开采金银矿外,政府还设法让金银铸币的成色降低。16世纪前半期,英国就采取了这种做法,使英国硬币的含银量在短短的8年内(1544~1551年)跌到接近原来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一切正如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中指出:“在15世纪末,货币已经把封建制度破坏和从内部侵蚀到何种程度,从西欧在这一时期被黄金热所迷这一点看得很清楚。”
——据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后期“一律以银代役”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市场中的金银流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恩格斯的观点。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 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期间,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英国一份刊物上有诗写道:“同胞们,为响应光荣的号召而必须投入的伟大战斗中……至少要认清你们是为正义而战争。”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说他们是企图掠夺欧洲并将统治扩及西半球的匈奴人”。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无偿地向三百多家美国报刊提供亲英文章和材料 。协约国对中立国宣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中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心理着手,用渲染和夸大的手法来宣传德国的暴行,从而争取中立国对协约国的同情和支持。协约国对德国士兵的宣传主要采取空投教发传单的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将战争的进展情况告诉德军。协约国还极力分化同盟国国内民族关系和同盟国之间的关系。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

——摘编自颁国梅、朱静华《试论一战中的宣传战》

(1)根据材料,概括协约国宣传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协约国的宣传战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他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守边防,固前沿,从此荆门有了城池。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提拔人才。他宣讲心学,崇教化,易风俗;引导民众从内心自觉履行道德仁义。他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
——摘编自《荆州地方志》等
(1)根据材料,指出陆九渊治理荆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九渊治理荆门的主要措施。

2.单选题(共8题)

5.
某学者认为,“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分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
A.丝毫没有体现平等的理念
B.导致雅典城邦国家的衰弱
C.压制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容易造成国家管理的无序
6.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7.
下面是1943年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项目
数量
占全国比例(%)
棉纺织厂
106家
43
总资本
3437万元(法币)
49
动力设备
3641马力
51
 
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B.陕西工业发展推动了国防建设
C.全面抗战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分布
D.全面抗战引发中国社会全方位变化
8.
1958年12月7日,***写道:“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的言论表明
A.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历史渊源B.大跃进由此开始蔓延开来
C.建设社会主义遭遇到挫折D.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关系
9.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洛克阐述的是
A.天赋人权思想
B.人类意识觉醒
C.信仰自由理论
D.民主制度诉求
10.
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1.
《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
A.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B.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C.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D.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
12.
严复在某译著中说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材料信息反映出(  )
A.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B.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社会进步D.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有助推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