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材料 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 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
材料
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 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
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
——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
材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贞观初年,玄奘在苦心钻研佛学中,发现当时国内佛教经论的体系杂乱,有些问题各家说法颇多分歧。玄奘听说天竺(古印度)地方有很多佛经,于是决心西游,“以问所惑,以释众疑”。
唐初,西行之路出玉门关后分南北二路,北路由天山南麓过葱岭,南路由昆仑山北麓向西过葱岭,玄奘选择了北路,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归国后,玄奘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老子《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永福(1837~1917),广东人,早年参加天地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黑旗军。晚清时期,统治者昏庸腐败,愚妄闭塞;国家败象日益显砚,国运日蹙。西方列强趁机入侵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面对严峻的形势,众多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力图以自己的理想来改造国家和社会。刘永福深受影响,对外来侵略者有着深仇大恨,在抗击法军和日军中,顽强奋战,宁死不屈。1867年,他率军进入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取得了胜利,并获得清政府重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调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抗击日本侵略者。1903年,刘永福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关注家乡教育,兴办学校。刘永福常常为民请命,主持公道,扶弱制强。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永福深受革命影响,于1912年在家乡成立光复会,积极了解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参与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
——摘编自林家全《冯子材、刘永福爱国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永福个人精神的品质。
(2)根据材料,指出刘永福立场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刘永福(1837~1917),广东人,早年参加天地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黑旗军。晚清时期,统治者昏庸腐败,愚妄闭塞;国家败象日益显砚,国运日蹙。西方列强趁机入侵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面对严峻的形势,众多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力图以自己的理想来改造国家和社会。刘永福深受影响,对外来侵略者有着深仇大恨,在抗击法军和日军中,顽强奋战,宁死不屈。1867年,他率军进入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取得了胜利,并获得清政府重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调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抗击日本侵略者。1903年,刘永福辞去官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关注家乡教育,兴办学校。刘永福常常为民请命,主持公道,扶弱制强。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永福深受革命影响,于1912年在家乡成立光复会,积极了解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参与到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
——摘编自林家全《冯子材、刘永福爱国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永福个人精神的品质。
(2)根据材料,指出刘永福立场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5.
材料唐群英
湖南衡山人。女儿与丈夫离世后,她冲破封建礼教,回到娘家。此后,她阅读了《妇女之苦总论》《天演论》《革命军》等著作。她是同盟会唯一的女缔造者。在辛亥革命中,担任女子北伐队长,投入攻克南京之役,孙中山赞她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授予“二等嘉禾章”。民国成立后,为反对袁世凯操纵临时参议院,否认“男女平权”的主张,她创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发起和领导了女子参政运动,向封建礼教展开猛烈冲击,时人叹为“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声”。晚年,她从事办学办报,旨在提高妇女文化知识,增进妇女参政能力。一生中创办了《女权日报》等五种女子报刊,创办了“中央女学校”等十所女子学校,被时人誉为“女界孙黄”。
——摘编自周亚平《唐群英与近代女权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唐群英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群英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
湖南衡山人。女儿与丈夫离世后,她冲破封建礼教,回到娘家。此后,她阅读了《妇女之苦总论》《天演论》《革命军》等著作。她是同盟会唯一的女缔造者。在辛亥革命中,担任女子北伐队长,投入攻克南京之役,孙中山赞她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授予“二等嘉禾章”。民国成立后,为反对袁世凯操纵临时参议院,否认“男女平权”的主张,她创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发起和领导了女子参政运动,向封建礼教展开猛烈冲击,时人叹为“中国妇女运动的第一声”。晚年,她从事办学办报,旨在提高妇女文化知识,增进妇女参政能力。一生中创办了《女权日报》等五种女子报刊,创办了“中央女学校”等十所女子学校,被时人誉为“女界孙黄”。
——摘编自周亚平《唐群英与近代女权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唐群英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群英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0题)
6.
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度,出现“民众的政治”,但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民众的政治”在希腊城邦的内乱中寿终正寝。材料意在强调古希腊民主
A.因自身缺陷而消亡 |
B.导致古希腊内乱 |
C.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
D.是少数人的民主 |
7.
根据英国2011年生效的《固定任期议会法》,首相特蕾莎·梅在获得三分之二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后,宣布解散下议院,于2017年6月提前举行大选。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立法机构最高长官
B. 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
C. 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
D. 2017年6月大选后,梅姨所在政党取得多数席位她才能继续担任首相
A. 英国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立法机构最高长官
B. 现代英国首相在得到国王支持的情况下,有权解散议会
C. 英国首相拥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
D. 2017年6月大选后,梅姨所在政党取得多数席位她才能继续担任首相
8.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 B.是一项特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
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 | 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 |
9.
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
B.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
C.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
D.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
10.
《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蔡英文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1979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
A.力图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 |
B.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 |
C.赞同“一国两制”的方针 |
D.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
11.
20世纪60年代,一位联合国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建筑物(联和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反映了小国拥有发言权,但未改变大国霸权政治的现实 |
B.两个大国是指美国和苏联,小国为新独立的国家 |
C.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大国和小国能相互制约 |
D.第三世界不能左右联合国的任何事务 |
12.
1947年7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终于通过决定:“由于一系列国家都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其中包括斯拉夫各国和东南欧各国,这样,同这些国家保持紧密经济政治联系并依据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参加巴黎会议”。决定表明捷政府拒绝巴黎会议的原因是
A.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控制欧洲 |
B.冷战局面导致欧洲呈现分裂状态 |
C.周边国家已拒绝参与马歇尔计划 |
D.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
13.
15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这场“空间革命”的意义是
A. 东西方贸易壁垒被打破
B. 基督教对世界文化征服的成功
C. 世界近代政治文明得以确立
D. 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
A. 东西方贸易壁垒被打破
B. 基督教对世界文化征服的成功
C. 世界近代政治文明得以确立
D. 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
14.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面是英国一个时期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导致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原因有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圈地运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③黄金、白银大且流入欧洲
④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圈地运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
③黄金、白银大且流入欧洲
④工业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17.
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
B.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
C.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
18.
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 变法措施 | 结果 |
A | 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 | 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参与高级管理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道路 |
B | 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
C | 阿里改革:保护民族工业发展 | 民族工业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埃及近代化 |
D | 戊戌变法:奖励工商业发展 |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
A.A |
B.B |
C.C |
D.D |
19.
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
A.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
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 |
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
20.
《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
C.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
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
21.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
B.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
C.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 |
D.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
22.
“孙中山在伦敦一直呆到1897年7月,他花了相当多的时日……查看了贫民窟,学习了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他开始相信,中国不需要经历在欧洲实现产业革命的那种社会动乱。他能够通过社会改革,跨入队伍的行列。”为防止发生欧洲那种社会动乱,孙中山起初的改革措施是
A.发动政治革命 |
B.发动民族革命 |
C.倡导平均地权 |
D.实行节制资本 |
23.
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A.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B.缺乏思辨化和系统性 |
C.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
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
24.
一战爆发后,列宁在某一方面的观点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该观点是
A.实现无产阶级革命,需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前提 |
B.资产阶级革命可以和平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
C.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 |
D.通过全盘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