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黑龙江佳木斯一中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23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12/23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2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已开始开凿地方性运河。秦统一后,在既有运河水道网的基础上,又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尤其重视建设连通南北的运河主干网。唐朝继承了隋代的建设成果,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北宋的运河系统,主要就是以开封的漕运四渠为主干向四周辐射的水运体系……。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黄淮分离,淮南运道受到较大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漕粮改折现金,海运河运全部废止。
我国运河主要是用来运输粮食,所以又叫“运粮河”。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其他朝代何尝不是如此!大运河它在我国历史上,对于沟通南北、促进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特别对于漕粮运输,起过十分重大的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古代运河修建历程的特点。( 8分)
(2)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解读漕运信息。(17分)
2.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孔教”本失灵之偶象、过去之化石,应于民主国宪法,不生问题。只以袁皇帝干涉宪法之恶果,天坛草案,遂于第十九条附以尊孔之文,敷衍民贼,致遗今日无谓之纷争。……盖孔教问题不独关系宪法,且为吾人实际生活及伦理思想之根本问题也。
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其存废为吾国早当解决之问题,应在国体宪法问题解决之先。
愚以为三纲说……应为孔教之根本教义。……儒教之精华曰礼。礼者何?……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之所由起也。
……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11月1日《新青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述陈独秀对儒学的评价。(8分)
(2)你如何看待陈独秀对儒学的评价?(7分)
3.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特点。(6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9分)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二:二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与英国式“社会主义”有何不同。
(2)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与英国式“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都面临严峻危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两国执政者如何应对?
5.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1)概括材料中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6分)
(2)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9分)

2.论述题(共1题)

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钱穆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单选题(共9题)

7.
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历史学家们开始大规模地整理史料,编纂出版《德意志史料集成》。此事由政治家斯坦因出面呼吁,并筹集巨款,设立德意志历史学会专门负责办理。《德意志史料集成》总共126卷,汇集了公元6世纪至15世纪一千多年所有关于德意志的重要文献资料,堪称真正的鸿篇巨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A.德国开始了解真正的历史研究
B.激发民族爱国心,推动国家统一
C.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
D.激发民族精神,排斥工业浪潮的冲击
8.
1931年6月,日本陆军省与参谋本部出台的《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提到:“务使关东军首脑善体中央之方针,在令后一年里,隐忍持重,避免因排日行动引起纠纷,万一发生纠纷时,应作局部处理,努力不使范围扩大。”但9月,陆军中央部接到关东军司令官的报告称:“我军正在出动主力,扫荡满铁沿线之中国军,并使之扩大化。”此材料反映出()
A.九一八事变是由中国的排日活动所引起
B.日本存在政府和军事集团二元化倾向
C.日本军部并未掌握政府实权
D.关东军与日本政府存在尖锐矛盾
9.
托马斯.L.弗里德曼在《雷克萨斯和橄榄树》中比较了“全球化体制”和“冷战体制”:“如果冷战世界明确的观点是‘分裂’,那么全球化明确的观点就是‘整合’。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整合”推动了分裂国家的再次统一
B.“全球化体制”下国与国的矛盾趋向缓和
C.“分裂”激化了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
D.“冷战体制”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的重组
10.
乾隆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清)朝因之。顾商贸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户不闭,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这表明()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
11.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2.
下列对近现代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史 事
史事解读
A
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
《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B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清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C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D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A.AB.BC.CD.D
13.
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判断社会道德的标准
B.不符合礼的事,就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C.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D.通过教育手段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14.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15.
(题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前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前228年又都是“大饥”……后来嬴政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嬴政对自己的称赞主要是基于( )
A.统一使救济物资在全国畅通B.秦政府有效解决了自然灾害
C.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D.地方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