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众所周知,中国未能自主现代化,是被人轰出中世纪的。依据目前史学界多数人的说法,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一再失去历史机遇,多次与幸运之神交臂而过。第一次是明中后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还曾感叹明朝(永乐皇帝)与1421年由南京迁都北京,认为这实际上是“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不无遗憾地说:“不论这一选择出于有意或者无意……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当他说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们不妨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帆船当时向好望角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南大门埃吉海角继续前进,那又会造成什么结果?”第二次是“洋务运动”。一系列外战的屈辱,终于使一些当权者意识到需要“自救”。满族旧贵不行,起用汉族士大夫,曾左李张算是遭逢时运崛起,平“洪杨”,兴“洋务”,史称“中兴名臣”。众所周知,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曾、李等人创办的“洋务工业”站在同一时间起跑线上。日本也是被西洋的炮舰“轰”着离别中世纪的,可它成功地走出来了。中国却步履艰难,一唱而三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历史机遇延误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合材料与所学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在***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在***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
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才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
材料一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才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
3.单选题- (共16题)
4.
“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
A.彰显了神权在雅典的崇高地位 |
B.保证了公民参政机会平等 |
C.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
D.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
5.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此举主要目的在于
A.防止议员腐化堕落 |
B.缓解王室财政困难 |
C.完善议员选举制度 |
D.保证议会机构独立 |
6.
张德坚的《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
A.主张均分产品 |
B.达到军事全盛 |
C.调整经济政策 |
D.开始封王建制 |
7.
(题文)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这段记述主要反映了红军
A.坚定的理想信念 |
B.灵活的作战策 |
C.艰难的生存环境 |
D.革命的英雄主义 |
8.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红军立刻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实际上取消了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这说明当时红军
A.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 | B.有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
C.军事力量超越国民党军队 | D.已着手纠正“左”倾错误 |
9.
史学家刘大年认为中国在反侵略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提出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这一著名论断。可作为这一论断的依据有
①进步力量壮大②民族意识增强
③国际地位提高④民族独立实现
①进步力量壮大②民族意识增强
③国际地位提高④民族独立实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0.
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A.平等协商 | B.和平统一 | C.一国两制 | D.一个中国 |
11.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实现了亚非国家友好合作 |
B.表明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
D.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
12.
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播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全部培在禾苗根部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了。这反映了当时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
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
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
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13.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材料反映出宋代
A.商业政策比较宽松 |
B.设有专职征税官员 |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D.地方官员与民争利 |
15.
下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
B.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
C.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水平 |
D.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
16.
“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
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 |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
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 |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
17.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说明中国画
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 |
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 |
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 |
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 |
18.
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引力波能够被发现是基于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
B.普朗克量子论 |
C.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
D.爱因斯坦相对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