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采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实,结合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述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材料 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采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实,结合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述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
——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材料二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圣宗时期,太后与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势进一步改革。其中,律法改革是景宗朝改革的重要内容。统和元年(983年)四月,诏夸“北府司徒颇德译南京(夺北京)所进律文”。迭里说的“律文”,虽不能肯定就是《唐律》或《宋刑统》,但可以肯定就是中原王朝的律文。《辽史》栽;“统和十二年(994年),五院部民有自坏铠甲者,其长佛奴杖杀之,上怒其用法太峻,诏夺官。吏以故不敢酷。”又栽“先是,叛逆之家,兄弟不知情者亦连坐,阿没里谏曰:‘夫兄弟虽日同胞,赋性各异,一行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是刑及无罪也’。”因此,他建议:“自夸,虽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连坐”。太后嘉纳,著为夸。原先,“寡民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至此,改为“一以汉法论”。太平六年(1026年)下诏:“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罪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思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责成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圣宗朝律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圣宗朝律法改革的作用。
材料 辽圣宗时期,太后与圣宗承景宗改革之势进一步改革。其中,律法改革是景宗朝改革的重要内容。统和元年(983年)四月,诏夸“北府司徒颇德译南京(夺北京)所进律文”。迭里说的“律文”,虽不能肯定就是《唐律》或《宋刑统》,但可以肯定就是中原王朝的律文。《辽史》栽;“统和十二年(994年),五院部民有自坏铠甲者,其长佛奴杖杀之,上怒其用法太峻,诏夺官。吏以故不敢酷。”又栽“先是,叛逆之家,兄弟不知情者亦连坐,阿没里谏曰:‘夫兄弟虽日同胞,赋性各异,一行逆谋,虽不与知,辄坐以法,是刑及无罪也’。”因此,他建议:“自夸,虽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连坐”。太后嘉纳,著为夸。原先,“寡民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至此,改为“一以汉法论”。太平六年(1026年)下诏:“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罪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思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责成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圣宗朝律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圣宗朝律法改革的作用。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81年里根上台后,他在时外政策方面提出新“通制”政策。他一再强调,面对苏联“实现统治世界”的战略目标,“西方文明”进入了“最危险的十年”,美国是“唯一能够担任领导的国家”,因此进一步增加军事开支,大力加强国防。同时发展核和常规力量,全面增强军事实力,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和各种规模战争的能力。他不愿同苏联达成重大裁军协议,不给苏联喘息时机。面对美国经济自1982年后的连续增长,里根又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同时造成对苏联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里根还特别强调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公开要促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把“马克思列宁主又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
1987年以后,里根第二届任期内,他不再强调拖垮苏联,明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愿意与苏联做重大裁军交易。从1985年到1988年,美苏两国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总之,1987年以来,美苏关系以中导协议为契机,进入一个有限缓和的时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里根新遏制政策的背景及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任期内对苏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 1981年里根上台后,他在时外政策方面提出新“通制”政策。他一再强调,面对苏联“实现统治世界”的战略目标,“西方文明”进入了“最危险的十年”,美国是“唯一能够担任领导的国家”,因此进一步增加军事开支,大力加强国防。同时发展核和常规力量,全面增强军事实力,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和各种规模战争的能力。他不愿同苏联达成重大裁军协议,不给苏联喘息时机。面对美国经济自1982年后的连续增长,里根又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同时造成对苏联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从而拖垮苏联。里根还特别强调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公开要促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把“马克思列宁主又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
1987年以后,里根第二届任期内,他不再强调拖垮苏联,明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愿意与苏联做重大裁军交易。从1985年到1988年,美苏两国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总之,1987年以来,美苏关系以中导协议为契机,进入一个有限缓和的时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里根新遏制政策的背景及其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里根任期内对苏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3.单选题- (共5题)
5.
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 |
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
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 |
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
7.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
8.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