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大稻埕设立西学堂,聘请英国人布茂林、丹麦人辖制臣为学堂教习,讲授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数、理化之学。另聘请汉教习两人,教授中国经史文字,并兼任学生监督。西学堂首批招收64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铭传上书朝廷说:“冀各学生砥砺研磨,日臻可用。而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将来亦不患任使无才。”1886年,台北与大陆的海底电缆铺通,刘铭传遂于1890年设立电报学堂,聘请外国教习教授电报技术。刘铭传还曾经筹备建立日学堂,培养一批能阅读研究日本情报资料的人才,以防范日本入侵,但随着刘铭传的卸职,筹建日学堂的计划破产。
1890年,刘铭传在台北大坎抚垦局设立番学堂,课以汉文、算数,旁及官话、台语。起居礼仪悉仿汉制。每三日,导之出游,以与汉人晋接,消其顽犷之气,生其观感之心。刘铭传本人也常到学堂检查,对成绩优秀者以生员例给予“番秀才”的称号,以示褒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大稻埕设立西学堂,聘请英国人布茂林、丹麦人辖制臣为学堂教习,讲授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数、理化之学。另聘请汉教习两人,教授中国经史文字,并兼任学生监督。西学堂首批招收64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铭传上书朝廷说:“冀各学生砥砺研磨,日臻可用。而台地现办机器、制造、煤矿、铁路,将来亦不患任使无才。”1886年,台北与大陆的海底电缆铺通,刘铭传遂于1890年设立电报学堂,聘请外国教习教授电报技术。刘铭传还曾经筹备建立日学堂,培养一批能阅读研究日本情报资料的人才,以防范日本入侵,但随着刘铭传的卸职,筹建日学堂的计划破产。
1890年,刘铭传在台北大坎抚垦局设立番学堂,课以汉文、算数,旁及官话、台语。起居礼仪悉仿汉制。每三日,导之出游,以与汉人晋接,消其顽犷之气,生其观感之心。刘铭传本人也常到学堂检查,对成绩优秀者以生员例给予“番秀才”的称号,以示褒奖。
——摘编自胡海印《论刘铭传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台湾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教育改革的影响。
2.
历史―选修2(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英国和法国在向捷克人提出他们的决定或最后通牒时说:“法、英两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作出的牺牲是多么的巨大。他们都觉得有责任坦率说明这些条件对安全如何必要……”于是,在9月19日下午,捷克政府就接到了立即把捷克境内日耳曼人占半数以上的地区移交给德国的建议。
9月21日,我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篇有关这次危机的声明: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之下被分割,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为危险。仅仅使捷克中立化就意味着德国可以抽出二十五个师的兵力用来戚胁西线;此外,这将为胜利的纳粹打通一条通向黑海的道路。受到威胁的,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德国的战争潜力会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其速度将比法国和英国完成必要的防御措施要快得多。
——摘编自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英国和法国在向捷克人提出他们的决定或最后通牒时说:“法、英两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作出的牺牲是多么的巨大。他们都觉得有责任坦率说明这些条件对安全如何必要……”于是,在9月19日下午,捷克政府就接到了立即把捷克境内日耳曼人占半数以上的地区移交给德国的建议。
9月21日,我向伦敦新闻界发表了一篇有关这次危机的声明: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之下被分割,这无异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和更为危险。仅仅使捷克中立化就意味着德国可以抽出二十五个师的兵力用来戚胁西线;此外,这将为胜利的纳粹打通一条通向黑海的道路。受到威胁的,不单是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一切国家的自由和民主。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德国的战争潜力会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其速度将比法国和英国完成必要的防御措施要快得多。
——摘编自丘吉尔《二战回忆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汤,汉元帝时人,博学多识,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建昭三年,陈汤被任命为副校尉出使西域。赴任西域途中,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不久,对都护校尉说:现在郅支单于日渐强大,欺凌乌孙、大宛,觊觎康居国,如果不能降服他,郅支单于会成为大汉在西域地区的祸患,并且会直接威胁大汉安危。“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我们应立即征发屯田士卒,联合西域各国,直捣郅支单于都城,可建千年功业。于是陈汤假传皇帝出兵圣旨,带领屯田士卒等各路人马四万多人,和都护校尉分两路进军到郅支单于城都三里,安营布阵。郅支单于一百多名骑兵冲击汉军营寨,各营寨汉军都张弓射击他们。陈汤命令军队从四面包围城池,汉兵趁机放起火来,汉兵争着攻进城池,斩首郅支单于及以下各王千余人,郅支单于的势力彻底被消灭。从此,汉朝的西北边疆安定下来,这种和平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
陈汤一向贪婪,所缴获的财物大多被他据为己有。监察官吏准备查验,但被皇上斥退,而且命令沿途招待班师的陈汤军队。
——摘译自《汉书·陈汤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汤安定边境取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汤的功过。
材料陈汤,汉元帝时人,博学多识,为人沉着勇敢、足智多谋。建昭三年,陈汤被任命为副校尉出使西域。赴任西域途中,每过城镇山川,总要登高远望勘探地形。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不久,对都护校尉说:现在郅支单于日渐强大,欺凌乌孙、大宛,觊觎康居国,如果不能降服他,郅支单于会成为大汉在西域地区的祸患,并且会直接威胁大汉安危。“夷狄之人畏惧臣服强大者”,我们应立即征发屯田士卒,联合西域各国,直捣郅支单于都城,可建千年功业。于是陈汤假传皇帝出兵圣旨,带领屯田士卒等各路人马四万多人,和都护校尉分两路进军到郅支单于城都三里,安营布阵。郅支单于一百多名骑兵冲击汉军营寨,各营寨汉军都张弓射击他们。陈汤命令军队从四面包围城池,汉兵趁机放起火来,汉兵争着攻进城池,斩首郅支单于及以下各王千余人,郅支单于的势力彻底被消灭。从此,汉朝的西北边疆安定下来,这种和平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
陈汤一向贪婪,所缴获的财物大多被他据为己有。监察官吏准备查验,但被皇上斥退,而且命令沿途招待班师的陈汤军队。
——摘译自《汉书·陈汤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汤安定边境取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汤的功过。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地方各级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地方各级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达1000万人左右。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郑观应说:“与其遇患而始图补救,何如未事而预切绸缪。”他建议:在社会内部建立稳固的备荒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借鉴西方储蓄信贷制度,鼓励民众储蓄闲钱,以备不时之需。他推崇德、法等国的灾害保险制度,实现“损害分担,荒歉无忧。”他主张构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官绅合力、以工代赈等多元化方式筹资,设立慈善机构,对灾民实施“教养兼施”。——摘编自赵伦芬、谢辉《郑观应慈善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并说明其当代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扶贫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 (共7题)
5.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
B.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
6.
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
A.完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 |
B.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 |
C.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
D.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 |
7.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
A.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 |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C.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 |
D.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
8.
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旱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A.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 |
B.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
C.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 |
D.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
9.
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合“臣民上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这从侧面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伴随专制集权 |
B.改革开放急需打破权力体制的束缚 |
C.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生活是自由的 |
D.经济体制改革与公民意识培养并举 |
10.
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 | B.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 |
C.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 | D.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