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玉林一中2017年4月高三历史调研试卷一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20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8/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2.
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余伟民、郑寅达《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法律,包括法律、制度、宪法结构等;二是民情,即自由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三是物质的或历史的环境。
——据Schleifer《关于<论美国的民主>新译本的读书报告》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
(4)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受制于哪些要素?按这一说法分析,民主政治为何在19世纪晚期的法国获得成功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遭遇挫折?
3.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9分)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会;修改宪法
社会改革指令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2.单选题(共6题)

5.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C.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6.
天宝二年
(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7.
阅读“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 年)(单位:%)”对比表,对表格数据解读准确的 是
A.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工业领跑世界
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C.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工业的严重落后
D.科技进步是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8.
191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条令:“自今为始,凡隶届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此政策可能引发
A.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量锐减
C.官办企业私营化
D.工厂倒闭国家经济动荡
9.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仞,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
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B.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
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
10.
严复1879年留学归来后,常有“局外人”之感,这时的他甚至写下了“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的诗句。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
A.“进化论”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对立
B.当时中国社会缺乏推动革新的动力
C.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围攻
D.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认同上的差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