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中,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案,并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决定成立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来草拟《国际联盟盟约》,准备筹组国联。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但是,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1920年3月由共和党多数控制的美国参议院拒绝了对《凡尔赛和约》的批准,其主要理由是国际联盟盟约构成了《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美国不能接受超国家的力量的控制。这反映了当时美国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的一种担心,也就是国际联盟将会被英法所控制,那它就只会妨碍美国推行扩张政策。……这也就导致了对《凡尔赛和约》的彻底拒绝,所以,美国也就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材料二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促成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7分)
材料一 一战结束后,在巴黎和会中,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案,并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决定成立以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来草拟《国际联盟盟约》,准备筹组国联。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但是,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1920年3月由共和党多数控制的美国参议院拒绝了对《凡尔赛和约》的批准,其主要理由是国际联盟盟约构成了《凡尔赛和约》的一部分,美国不能接受超国家的力量的控制。这反映了当时美国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的一种担心,也就是国际联盟将会被英法所控制,那它就只会妨碍美国推行扩张政策。……这也就导致了对《凡尔赛和约》的彻底拒绝,所以,美国也就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材料二 新华社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然而,这22年又是世界发生深刻变化的22年。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他们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他们敢于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就是世界走向进步的反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促成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7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他说:“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谈谈你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变化的看法。
材料一: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他说:“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谈谈你对17世纪以来欧洲人的中国观所发生变化的看法。
3.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启超由美国返回日本。曾承认自己“向年鼓吹破坏主义,而今者反对破坏主义”,“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梁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灭。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投靠袁世凯。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
材料二:在清末,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的革命性的运动,从梁氏那些鼓吹“立宪”的言论来看,也正是“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因而这也是应当肯定的。
——摘自《梁启超研究的新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思想变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梁启超的原则。
材料一: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启超由美国返回日本。曾承认自己“向年鼓吹破坏主义,而今者反对破坏主义”,“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梁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灭。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投靠袁世凯。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
材料二:在清末,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的革命性的运动,从梁氏那些鼓吹“立宪”的言论来看,也正是“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因而这也是应当肯定的。
——摘自《梁启超研究的新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思想变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梁启超的原则。
4.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控制政党,操纵选举,逃避税收,垄断市政工程……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9世纪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的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许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91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
材料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中血汗工厂大量存在,工人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童工普遍,贫困、犯罪、疾病蔓延,城市管理低效无能。大企业大肆行贿市政府,控制政党,操纵选举,逃避税收,垄断市政工程……这些被称为“城市之羞”,联邦政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19世纪90年代一些城市开始了市政改革运动。首先建立由人民直接提名政府候选人的制度,取代党魁控制的代表大会提名的旧制度,依靠都市选举人联盟驱除“党棍”,选出进步市长,组成“诚实政府”。继之进行机构改革,“还政于民”,使公众能有效的参与政治,力图建立大公无私的政府。最后实施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许多城市开始尝试接管公用事业,到191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水厂当中,将近2/3收归公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城市之羞”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市政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 (共6题)
5.
有人说现代民主制是精英政治的话,那么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则是大众政治。雅典人相信,只要给予足够的知情权和参与经验,普通公民和精英分子一样具有政治智慧,能够参与国家政治,并有效的作出决策。对这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大众政治比精英政治更有利于民主政治 |
B.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
C.雅典民主是带有阶级性的直接民主 |
D.雅典的领导阶级受制于被统治阶级 |
6.
罗马法的旧式诉讼程序规定,以神官司审判一职,原告、被告双方供托保证金或牛羊于神圣之处所,诉讼结束后,没收败诉者之保证金或牛羊归于国库。该规定
A.看似公允实则只为富人服务 |
B.充分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C.充斥着封建迷信和野蛮习俗 |
D.维护了平民的基本诉讼权力 |
7.
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8.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
B.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
C.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
9.
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话剧创作的最要历史背景是爱因斯坦
A.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
B.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
C.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
D.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