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1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1.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选取表中某一个时期进行阐述)
2.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开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将商业体系提升到了一个壮观和光荣的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发现,商业体系要达到这一程度是不可企及的。那个体系的目标就是通过贸易和制造业而不是改良和耕种田地,通过城市工业而不是通过农村各行业,来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足。但是,作为这些发现的后果,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这部分指欧洲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它们已变成不计其数、欣欣向荣的美洲殖民地的商品制造者,也成了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各国完全意义上的运输者和部分意义上的制造者。两个新世界对欧洲的工业打开了大门,它们两个都比旧世界更巨大、更广阔,其中美洲市场还每天都在成长得更巨大。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2分)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商业体系“壮观和光荣的程度”,(4分)并指出欧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6分)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见利思义。
——《论语·里仁》
材料二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情形的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三  “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并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2)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
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两材料中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单选题(共9题)

5.
有学者这样描述:“这个帝国既不发展英国式的强有力的立宪政体,也不借鉴作为法国特征的民主与平等。俾斯麦为了争取公众支持他的计划,利用当时存在的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感情,许诺……”。俾斯麦的“许诺”最有可能是
A.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B.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C.皇帝是帝国的元首
D.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6.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此事反映了
A.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B.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
7.
“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来,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8.
1937年8月,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中国妇女慰劳抗战将士大会陈词:“我们要保全国家的完整,保护民族的生命,应该尽人人的力量,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妇女也是国民一分子,打仗的时候男子要上前线杀敌,后方工作是我们的责任。”下宋美龄意在强调
A.争取国家胜利是公民的基本责任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的重要性
C.前线杀敌和后方工作同是胜利的保障
D.男子妇女均享有同等的权利和责任
9.
1949年11月,***在给华中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新中国初期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10.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反映出
A.重农抑商不适应时代需要
B.政策干预以实现休养生息
C.重视农业的经济基础地位
D.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
11.
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
D.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
12.
观察下表,我们可以得出
时间
事件
1865年
美国卡内基与合伙人创办卡内基科尔曼联合钢铁厂
1865年
李鸿章向朝廷递交《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1868年
日本推翻幕府统治,进入明治维新时期
1871年
德意志帝国成立
 
A.清政府开始追赶世界进步潮流
B.洋务运动不是“迟到的近代化”
C.内优外患是四国的共同处境
D.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发生
13.
“春秋笔法”是史家历史叙事方法之一,其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有不少的历史概念实际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光荣革命
B.杜鲁门主义
C.斯大林模式
D.柏林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