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重庆市一中高三上期中文综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13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12/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方中心主义所导致的“冲击——反应”模式,在思维上是简单的二元论逻辑。类似的简单的二元论概念还有“传统——现代”,“进步——落后”等等。从这些对立的概念出发,我们容易轻易地得出一些过于简单化的结论,堵塞了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和进行多元化思考的可能性。
我不否认近代以来中国一次次被迫对外来的冲击作出反应。中国人在近代的“反应”无论从目标还是从手段,都是典型的中国本土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张力和中国人的自主选择最终决定中国的命运。换言之,西方(或外部)的冲击能影响中国的进程,但不能决定中国的前途。
——摘编自李扬帆《晚清对外关系研究若干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骄横)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太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兼领厢军,“天下兵柄尽在焉”。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兵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兵制改革的影响。
3.
(原创)[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中国工人虽多,但是没有机器,不能和外国竞争。全国所用的货物,都是靠外国制造输运而来。所以利权总是外溢。我们要挽回这种利权,便要赶快用国家的力量来振兴工业,用机器来生产,令全国人工人都有工作。到全国的工人都有工做,都能够用机器生产,那便是一种很大的新财源。
——摘自孙中山《民生主义》(1924年8月3日)
材料二
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英国)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摘自甘地《印度自治》等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孙中山和甘地对待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相应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孙中山和甘地的上述看法。

2.单选题(共7题)

4.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的主要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这一方针
A.适应了国民革命新形势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已转向农村
C.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D.是应对国民党右派的紧急举措
5.
1940年代,《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抗战是一场持久战
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中国国力强于日本
6.
***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其历史背景是
A.抗日战争彻底胜利
B.中共确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方针
C.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
D.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7.
汉、唐在长安、洛阳等城设“市长”、“市令”负责市场管理,宋代不再设此官职,代之以名为“税务”的各级征税机构。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B.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C.宋代财政开支浩大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8.
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所含信息的本质性解读,合理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商税、各项杂税等;关税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政府财政收支失衡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传统产业陷入困境
9.
北朝碑刻风气始于北魏孝文帝。魏碑书体,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多用方笔,笔画沉毅雄拔,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这说明魏碑
A.在当时盛行于南北
B.开启了刻石纪功的传统
C.创立了楷书书体形式
D.承隶启楷,书体别具一格
10.
19世纪40年代,魏源、徐继畬相继在其著述中论及美国政治,其中有“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从下始,……可不谓周乎”等语。这表明他们
A.最早提出效仿美国政治体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D.对西方强盛原因有全面的认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