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清高,广东人,18岁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和世界多国,历时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维持生计。1820年谢清高在澳门把自己航海所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及所见所闻口述培扬炳南,由杨炳南笔录为《海录》。下为该书对美国的一段记载。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前夕部分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 谢清高,广东人,18岁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和世界多国,历时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维持生计。1820年谢清高在澳门把自己航海所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及所见所闻口述培扬炳南,由杨炳南笔录为《海录》。下为该书对美国的一段记载。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前夕部分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历史上熏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州(今浙江宁波)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刻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柜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内容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州(今浙江宁波)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刻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柜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内容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年)是道光朝著名诗人、思想家。他首创“援经议政”的学风影响了晚清时代。他大胆地将清王朝比作“日之将夕”,揭露清王朝的种种弊端。他首先把矛头对准科举制度,呼吁废除八股取士,认为八股取士造成了“天子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提倡考生直面现世政治问题。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经济凋敝,动乱不断的社会现状,他希望政府随时调剂社会财富的分配,控制贫富分化的加剧,从而息止社会动乱。他坚决支持椿则徐的禁姻运动,主张加强海防,以武力禁烟,对吸食和贩卖鸦片者治以重罪。在道光朝举国避谈现实的大环境下,龚自珍被人讥讽、排挤、备尝困顿,其一系列改革的建议也被清政府束之高阁。但正是这些忧国忧民的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打破了遮光朝思想界的沉寂。
——据朱诚如《清朝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龚自珍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年)是道光朝著名诗人、思想家。他首创“援经议政”的学风影响了晚清时代。他大胆地将清王朝比作“日之将夕”,揭露清王朝的种种弊端。他首先把矛头对准科举制度,呼吁废除八股取士,认为八股取士造成了“天子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提倡考生直面现世政治问题。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经济凋敝,动乱不断的社会现状,他希望政府随时调剂社会财富的分配,控制贫富分化的加剧,从而息止社会动乱。他坚决支持椿则徐的禁姻运动,主张加强海防,以武力禁烟,对吸食和贩卖鸦片者治以重罪。在道光朝举国避谈现实的大环境下,龚自珍被人讥讽、排挤、备尝困顿,其一系列改革的建议也被清政府束之高阁。但正是这些忧国忧民的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打破了遮光朝思想界的沉寂。
——据朱诚如《清朝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龚自珍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单选题- (共7题)
4.
二战期间,中国扶助朝鲜和越南的独立运动,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介入英印事务。1942年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总司令身份出访印度,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导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同时希望印度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这反映出中国
A.增强了大国意识与大国责任感 | B.成为了亚洲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
C.顺应了抗战局面根本好转的形势 | D.保持了与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 |
5.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也是百年留学史上,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 B.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
C.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 D.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
7.
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 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
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 D.农村经济活力增强 |
8.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作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
9.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
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 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