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各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般的基本规律。犹如一个有机体,每个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评析汤因比关于“挑战与应战”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论述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人类各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般的基本规律。犹如一个有机体,每个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评析汤因比关于“挑战与应战”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论述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冋答问题。
材料唐宋以来,原有的宗族组织逐渐解体,基层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北宋庆历、皇祐年间,范仲淹于苏州购里田产千亩,设立义庄,救助苏州吴中“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义庄制度由此始,与范氏义庄不同,宋代其它义庄的救助方向主要集中于族内的贫弱者。会稽新昌人石允德所建的义庄,“以给族之贫者”。南宋时期,义庄继续发展,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以江、浙、福建为多,江西乐平人王刚中,买田千亩为义庄,“又筑室为家塾,凡族子之胜衣者皆进于学”。福建崇安江氏,“以余財创义庄,辟塾延师,聚族教养”。宋代义庄的出现,使宗族的救恤形式向制度化方向转变,族人之间近似虚无的血缘概念逐渐走向有内在经济关联的严密组织。
——摘编自李学如《宋代宗族义庄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义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义庄制度的作用。
材料唐宋以来,原有的宗族组织逐渐解体,基层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北宋庆历、皇祐年间,范仲淹于苏州购里田产千亩,设立义庄,救助苏州吴中“自远祖而下诸房宗族”。义庄制度由此始,与范氏义庄不同,宋代其它义庄的救助方向主要集中于族内的贫弱者。会稽新昌人石允德所建的义庄,“以给族之贫者”。南宋时期,义庄继续发展,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以江、浙、福建为多,江西乐平人王刚中,买田千亩为义庄,“又筑室为家塾,凡族子之胜衣者皆进于学”。福建崇安江氏,“以余財创义庄,辟塾延师,聚族教养”。宋代义庄的出现,使宗族的救恤形式向制度化方向转变,族人之间近似虚无的血缘概念逐渐走向有内在经济关联的严密组织。
——摘编自李学如《宋代宗族义庄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义庄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义庄制度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4题)
4.
(题文)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阿卡奈人》中描绘一雅典公民:“我可总是头一个到场……一个人坐好了以后,只好自个儿叹叹气、放放屁、打打哈欠、伸伸懒腰、转过来、转过去、画画符、拔拔鼻毛、算算数目、向往着田园、向往着和平。”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
B.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 |
C.参政是民众的义务 |
D.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 |
5.
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
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 |
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 |
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 |
6.
詹宁斯描述某国体制:“……首先是作为特别措施召集的,然后发展为一般惯例,最后变成了一种义务。它起初是辅佐性的,后来僵持不下,经过两次革命之后,最终赢得了最高地位。大臣在开始是作为书记官或秘书辅佐国王的,然后是以国王的名义作为国王的代表行事,最后则是代表自己行事,在必要时才向国王请示。”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描述的是德国近代政治体制 | B.走了条疾风暴雨的变革之路 |
C.尊重传统与适时变革相结合 | 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
7.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中国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
B.允许西方人来华传教游历 |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
D.甲午战争后放弃宗藩朝鲜 |
8.
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9.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年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 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 认可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 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 认可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10.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锯,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
A.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 |
B.表明国民党已失去战争优势 |
C.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已经解放 |
D.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
11.
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B.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
C.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
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
12.
五四宪法起草时,***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
13.
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 B.美苏冷战的新形式 |
C.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 D.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
14.
下图为1834—1878年西欧某国棉纺织业工人就业情况(%),可用来研究
年份 | 孩子 | 男性(13-18岁) | 女性(13+) | 男性(18+) |
1834 | 13.3 | 12.5 | 47.8 | 26.4 |
1847 | 5.8 | 11.8 | 55.5 | 26.9 |
1850 | 4.6 | 11.2 | 55.5 | 28.7 |
1861 | 8.8 | 9.1 | 55.7 | 26.4 |
1870 | 9.6 | 8.5 | 55.9 | 26.0 |
1878 | 12.8 | 7.2 | 54.7 | 25.3 |
A.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
B.劳动就业率的增加 |
C.工人家庭收入的埔长 |
D.非法雇佣童工的现象 |
15.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
C.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
D.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
16.
从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在各邦普遍实行工厂视察员制度,以保证劳动过程中侵害工人劳保条件的现象及时得以纠正。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A. 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 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A. 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
B. 工人的权益得到根本性改善
C.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完善
D.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平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