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在城市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起源于血缘分封。城市居民基本属于同一部族,相互间是血缘部族关系,部落首领是家族的最高领袖,享有君主的权利。先秦时期,中国的诸侯国城垣内仅有的祭祀场所等公共建筑,其公共性质也很有限。古希腊城邦都自成一体,各自为政。城邦居民的主体为公民,相互间没有血缘关系(古希腊早期曾有过血缘部族阶段,后被打破)。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建筑属于公共性质,城区规划有居民区、街道等,更重要的是拥有属于公共性质的神庙、剧场、广场等祭祀、娱乐场所。这已经是现代城市的雏形。
——据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二 在西欧,近代生产型城市是从工业村庄孵化而来,“工业村庄→工业城镇→工业中心”的城市化过程与“农村人口减少→农场经营规模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现代农业和农村同步转型并行不悖,具有原发性特征。中国具有赶超型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尤其是其生产性城市发端于传统行政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为了赶超先进国家,在政府主导下,集中主要资源和财力于大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形成“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大城市的优先发展,导致区域失衡,内需不足。这与西欧国家现代城市的自然演进有所不同。当今,无论是原发型城市或是赶超型城市均致力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城市。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先秦时期相比,古代希腊在城市形态上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道路并归纳原因。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与古希腊,在城市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起源于血缘分封。城市居民基本属于同一部族,相互间是血缘部族关系,部落首领是家族的最高领袖,享有君主的权利。先秦时期,中国的诸侯国城垣内仅有的祭祀场所等公共建筑,其公共性质也很有限。古希腊城邦都自成一体,各自为政。城邦居民的主体为公民,相互间没有血缘关系(古希腊早期曾有过血缘部族阶段,后被打破)。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建筑属于公共性质,城区规划有居民区、街道等,更重要的是拥有属于公共性质的神庙、剧场、广场等祭祀、娱乐场所。这已经是现代城市的雏形。
——据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二 在西欧,近代生产型城市是从工业村庄孵化而来,“工业村庄→工业城镇→工业中心”的城市化过程与“农村人口减少→农场经营规模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现代农业和农村同步转型并行不悖,具有原发性特征。中国具有赶超型城市化的一般特征,尤其是其生产性城市发端于传统行政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为了赶超先进国家,在政府主导下,集中主要资源和财力于大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形成“城市偏向”和“工业偏向”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大城市的优先发展,导致区域失衡,内需不足。这与西欧国家现代城市的自然演进有所不同。当今,无论是原发型城市或是赶超型城市均致力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城市。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先秦时期相比,古代希腊在城市形态上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道路并归纳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英国王权弱小,教会承担了养老救济的主要工作。教区教会经常给贫困老人以实物援助,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救济工作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古代,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家庭责任,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根据这一思想,汉朝至清朝的中央政府都颁布法规,严惩子女的不孝行为,规定对年老父母要养敬并重。各级政府经常举行一些敬老礼仪活动,如清朝的“千叟宴”,旨在示范引导,弘扬敬老养老思想。在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基础上,政府也实行一些保障老人权利的政策,如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唐朝根据《大唐律》,在全国建立“大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
材料二 1834年,英国设置济贫院,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物资救济工作。二战”后,英国议会通过以《国民保险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社会福利的法案,重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健康。同时,加快私人养老金建设,发挥个人、国家、社会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使英国养老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摘编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中世纪时期的英国相比,中国古代在解决养老问题上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近代以来养老救济政策的变化及背景。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英国王权弱小,教会承担了养老救济的主要工作。教区教会经常给贫困老人以实物援助,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救济工作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古代,孔子强调“孝”是一种家庭责任,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根据这一思想,汉朝至清朝的中央政府都颁布法规,严惩子女的不孝行为,规定对年老父母要养敬并重。各级政府经常举行一些敬老礼仪活动,如清朝的“千叟宴”,旨在示范引导,弘扬敬老养老思想。在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的基础上,政府也实行一些保障老人权利的政策,如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唐朝根据《大唐律》,在全国建立“大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
材料二 1834年,英国设置济贫院,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物资救济工作。二战”后,英国议会通过以《国民保险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社会福利的法案,重视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健康。同时,加快私人养老金建设,发挥个人、国家、社会等多种力量的作用,使英国养老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摘编自赵小妹《中英文化差异在养老问题上的体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中世纪时期的英国相比,中国古代在解决养老问题上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近代以来养老救济政策的变化及背景。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腓特烈二世(1712~1786)是普鲁士国王。年轻时,读过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特别崇拜伏尔泰,与伏尔泰往来密切。1740年,腓特烈二世登基,首先发展普鲁士的军事力量,他要求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纪律森严。恩格斯曾经说腓特烈二世的军事组织是当时最好的,其余所有的欧洲政府都热心地仿效它。他在政治上致力于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在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立银行,使普鲁士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腓特烈二世还热心于对外扩张。上台不久,他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打败奥地利。后来,与俄、奥两国瓜分了波兰,使普鲁士领土得到大大扩展。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腓特烈二世提倡科学和艺术,设立科学院,聘请具有启蒙思想的学者任职,发展教育事业。在历史上,他被称为“腓特烈大王”。
——摘编自王順君《救世主还是恶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18世纪世界历史阶段特征,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性质及对普鲁士发展的积极影响。)
材料 腓特烈二世(1712~1786)是普鲁士国王。年轻时,读过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特别崇拜伏尔泰,与伏尔泰往来密切。1740年,腓特烈二世登基,首先发展普鲁士的军事力量,他要求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纪律森严。恩格斯曾经说腓特烈二世的军事组织是当时最好的,其余所有的欧洲政府都热心地仿效它。他在政治上致力于建立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在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建立银行,使普鲁士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腓特烈二世还热心于对外扩张。上台不久,他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打败奥地利。后来,与俄、奥两国瓜分了波兰,使普鲁士领土得到大大扩展。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腓特烈二世提倡科学和艺术,设立科学院,聘请具有启蒙思想的学者任职,发展教育事业。在历史上,他被称为“腓特烈大王”。
——摘编自王順君《救世主还是恶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18世纪世界历史阶段特征,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分析腓特烈二世改革的性质及对普鲁士发展的积极影响。)
2.单选题- (共24题)
4.
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
A.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 B.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
5.
1649年,当查理一世被处死时,数以万计的英国民众齐声痛哭;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时,英困民众夹道欢迎;1688年,威廉和玛丽登陆英国也同样受到民众的欢迎。据此反映英国( )
A.民众民主意识淡薄 | B.受历史传统影响大 |
C.君主立宪制确立艰难 | D.君主专制影响深远 |
6.
据《纽约时报》报道,白宫于2017年5月9日宣布,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根据司法部建议,解除了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的职务。科米在2013年被时任总统奥巴马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局长,他是历来第二位被解雇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特朗普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
B.表明了司法部的地位高于联邦调查局 |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
D.反映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矛盾不可调和 |
8.
巴黎公社最高权力机构公社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主席职务不固定,公社委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各自投票的效力不会受到自己职务高低的影响。这说明巴黎公社
A.鼓励工人阶级参与政治 |
B.推行平等的选举制度 |
C.体现了三权制衡的原则 |
D.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 |
9.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丝织工人提出“不能劳动而生,勿宁战斗而死”和“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英国工人在其《全国请愿书》中也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人民是权力的唯一来源。”材料表明,英法工人阶级( )
A.成为新兴政治力量 | B.推动代议制走向完善 |
C.开始走向国际联合 | D.追求社会主义理想 |
10.
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 |
B.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
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
D.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 |
11.
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
1882年 | 42% | 39% | 19% |
1907年 | 35% | 42% | 23% |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D.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
12.
1849年英国国会废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并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自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网络。上述现象反映了
A. 英国殖民势力的衰弱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要求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完成
A. 英国殖民势力的衰弱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与要求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完成
13.
以下为“工业产值世界份额变化表”。
据此可以推知( )
国家 | 1750年(%) | 1830年(%) | 1860年(%) | 1900年(%) |
英国 | 1.9 | 9.5 | 19.9 | 18.5 |
美国 | — | 2.4 | 7.2 | 23.6 |
印度 | 32.8 | 29.8 | 19.7 | 6.2 |
中国 | 24.5 | 17.6 | 8.6 | 0.7 |
据此可以推知( )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 B.文明正在碰撞与冲突 |
C.世界市场已然形成 | D.中国制造业持续衰退 |
14.
十六世纪中叶,英国商人采取了联合起来向外冒险的方式。他们建成了一些特许公司,即获得女王特许的、由大商人合股经营的大贸易公司,去垄断某一地区的市场。如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经营东方的贸易等。推动这一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A.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
D.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 |
15.
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相互了解 |
C.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
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 |
16.
1883年,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伯恩施坦的信中说:“远距离输电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旨在说明
A.电力推广将导致阶级斗争的终结 |
B.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 |
C.发展电力是德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
D.电气技术取代蒸汽技术的必要性 |
17.
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 |
B.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
C.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 |
D.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 |
18.
近代德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后起的工业强国。1840年,在普鲁士铁路上运行的机车中有90%是从英国进口的;到1853年70%的机车是本国制造的,铁轨不仅全部自给,且有出超;20世纪初,德国的科研水平已居世界领先地位;1901—1920年间德国共有16人获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而同期,英国7人,法国7人,美国4人。联系材料,下列对近代德国迅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引进别国技术经验与大胆创新相结合
②国家统一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前提
③德国有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
④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
①引进别国技术经验与大胆创新相结合
②国家统一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前提
③德国有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传统
④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9.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
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
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
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
20.
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17 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 )
A.追求人性解放 | B.热衷政治革命 | C.缺乏理性思考 | D.注重知识普及 |
21.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
B.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
C.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
D.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蒙昧中 |
22.
1598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约三年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一历史现象能够说明( )
A.爱情故事是中西方表达思想自由的共同题材 |
B.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英两国商品经济发达 |
C.戏曲表演是中西方传播人文思想的首要方式 |
D.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都出现人性解放的追求 |
23.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
A.否定教会权威 |
B.证明君权神授 |
C.没收教会财产 |
D.建立民族国家 |
24.
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并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缄言。这说明( )
A.资产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利 | B.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 |
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 | D.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
26.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实验 |
B.科学研究重心转移 |
C.科研有非实用趋向 |
D.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