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11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度《十二铜表法》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年—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
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上表为公元前5世纪——公元6世纪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互关联的历史发展变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等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该学制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法规、共计22个,明确规定,学堂教育从蒙养院开始,相继分为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类似于现在的研究生教育)。1905年12月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序列礼部之前,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之后又建立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
材料二1872年,日本创立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颁布,它模仿法国式的教育制度,是日本教育西洋化的第一步,但这个开始却是以失败而告终。1886年初,《学校令》颁布,它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为了把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1890年,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提出日本“国体之精华”乃忠孝二字,教育以培养忠臣孝子为出发点;以孝、友、和、信、恭、俭等十大德行,为所谓“德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敕语》被视作国家的“第二宪法”而倍受重视,它具有了超越其他敕令或法令的地位,在教育问题上既具有最高权威性,又具有不可修改性。
——《从西洋化到日本化: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日两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不同影响。

2.单选题(共10题)

3.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4.
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在当时的英国
A.旧贵族等封建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B.资产阶级日益走向保守
C.自下而上才是民主化的主要形式
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5.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B.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C.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D.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6.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7.
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
A.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D.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正面战场
8.
1949年,***访问苏联。会谈中斯大林再三问***:“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次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其中“又好吃”是指
A.中苏结盟共同对抗美国
B.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团结
C.有利于新中国站稳脚跟
D.双方互相提供经济援助
9.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当时
A.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中美关系异常紧张
C.中美关系存在严重冲突
D.美国敌视中国
10.
李际均指出:“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领导权已经不再受到广泛拥护……在许多人的脑海中,代表我们的已经不再是自由女神,而是阿布格莱布监狱里受虐的囚犯’。”这说明
A. 利益对立是冲突产生的根源
B.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C. 美国政治军事优势已成过去式
D. 建立国际军事新秩序的必要性
11.
19世纪40年代,魏源、徐继畬相继在其著述中论及美国政治,其中有“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从下始,……可不谓周乎”等语。这表明他们
A.最早提出效仿美国政治体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D.对西方强盛原因有全面的认识
12.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该书的遭遇主要反映了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