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11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3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延续。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二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万亩植茶面积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2—1837(平均)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71
819
409.5
202.5
207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1894
841.6
420.8
207.5
213.3
1901
674.6
337.3
210
127.3
 
材料三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期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材料二清末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3.单选题(共16题)

4.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A.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B.保障公民平等
C.宣扬神权至上观念
D.维护贵族政治
5.
史载,罗马法规定的婚姻有两种,即“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结婚后,妇女没有财产权,其身份、形式也都依丈夫而定,这是“有夫权婚姻”。“有夫权婚姻”在罗马帝国时期被废止,“无夫权婚姻”成为民间流行的唯一婚姻形式。材料体现了古代罗马
A.公民法逐步被万民法取代
B.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民事纠纷
C.立法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
D.追求自然法提倡的基本理念
6.
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一群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乡巴佬,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更邪门的是,二百多年来,这部宪法没有改动一个字——如果遇到问题,美国人也仅仅搞个修正案来弥补。天下奇事甚多,美国宪法却是奇迹中的奇迹。”作者意在()
A.说明美利坚民族缺乏创新精神B.肯定美国宪法相对稳定
C.强调美国宪法存在明显的不足D.赞赏美国宪法非常完善
7.
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置银数(单位:万两),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1851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8.
2017年暑期上映的电影《建军大业》讲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9.
《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一书中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社会主义者、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具有共同的阶级立场
C.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受益者
D.工人运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0.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11.
2013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评论指出,“安倍的父亲曾任日本外相,安倍那时担任父亲的秘书,因此安倍对外交有着强烈的兴趣。安倍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已出访了20个国家,这个速度比他的前任都要快,安倍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代日本
A.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B.极力提升政治诉求
C.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D.已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12.
据《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3.
《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
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14.
《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府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
C.商税不再是政府主要财源
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
15.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A.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D.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6.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7.
铜活字印书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曾经盛极一时,这大体上已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高度一致的共识。但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的紧张与铜原料的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中外学术界流行多年的传统看法难以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B.研究者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C.历史研究的结果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史学结论可以争鸣
18.
1906年,清政府设大理院,专掌审判。此后三年,各地审检厅有所设立,但数量很少,全国新式司法官群体规模为数百人,他们多是原本就内存于体制的候补候选佐杂人员,这些人经速成“学习”改造而来,“熟谙新旧法律及于审判事理确有经验”。这反映出
A.制度变革促进士人身份转型
B.晚清政府决意推进政治近代化
C.变法图强仍是当时时代潮流
D.机构改革解决了人员待岗问题
19.
“春秋笔法”是史家历史叙事方法之一,其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有不少的历史概念实际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光荣革命
B.杜鲁门主义
C.斯大林模式
D.柏林墙

4.选择题(共3题)

20.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1.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改革牵动着千家万户,更是改变育人模式、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一个关键点。经过持续三年的有力推动,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浙江两地,在高考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了突破,如选考和选学等。2018年,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继续有序铺开。但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争议。部分学校的校长颇有微词,有些家长也存在不同声音,学生们见解也不一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