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所占比重
*1895年后包括台湾 **1906年以前的数字包含在“其他各国”栏内
——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的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所占比重
国别 | 输自(输入) | 输往(输出) | ||||||||
1868 | 1888 | 1896 | 1906 | 1913 | 1868 | 1888 | 1896 | 1906 | 1913 | |
英国 | 33.4 | 24.0 | 21.1 | 18.4 | 16.5 | 61.8 | 18.1 | 8.6 | 5.6 | 4.1 |
英国属地 (不包括香港) | 37.6 | 7.9 | 13.7 | 9.7 | 10.2 | 5.5 | 6.6 | 4.1 | 2.7 | 3.7 |
香港 | 21.4 | 55.1 | 43.2 | 33.8 | 29.3 | 13.0 | 36.3 | 41.2 | 35.0 | 29.0 |
日本* | 3.6 | 4.6 | 8.2 | 14.3 | 20.4 | 1.3 | 3.9 | 8.7 | 14.1 | 16.2 |
美国 | 1.1 | 2.5 | 5.6 | 10.4 | 6.0 | 9.5 | 9.7 | 8.5 | 10.9 | 9.3 |
俄国 | 0.1 | 0.4 | 1.1 | 0.1 | 3.8 | 1.2 | 7.9 | 11.4 | 7.9 | 11.1 |
法国** | —— | —— | —— | 1.0 | 0.9 | —— | —— | —— | 10.7 | 10.1 |
德国** | —— | —— | —— | 4.0 | 4.8 | —— | —— | —— | 2.4 | 4.2 |
其他各国 | 2.8 | 5.5 | 7.1 | 8.3 | 8.1 | 7.7 | 17.5 | 17.5 | 10.7 | 12.3 |
*1895年后包括台湾 **1906年以前的数字包含在“其他各国”栏内
——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的发展》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可以综合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也可以根据部分材料得出结论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摺》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摺》中强调,为造就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到1905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8277所,学生达25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1905年正式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3.单选题- (共10题)
3.
1838年6月,大臣黄爵滋上奏道光帝严禁鸦片。道光帝将此奏折下发各地将军督抚,令其“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不久,收到29份议复奏折。检视这些奏折,基本上没有提到英国,对禁烟可能导致英国的反应亦未提及。这反映了( )
A.官场中结党营私现象严重 |
B.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无关 |
C.地方大员都反对严禁鸦片 |
D.“夷夏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
4.
有人统计过,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
B.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
C.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
D.民族工业得到封建政府的大力支持 |
5.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A.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
C.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
D.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
6.
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
B.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
C.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
D.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
7.
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维新派推广白话文的根本目的是( )
A.反对愚昧,提倡民主科学 | B.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
C.募集资金,壮大变法队伍 | D.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 |
8.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
B.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
C.扩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
9.
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
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
10.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
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 |
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
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
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
11.
1912年8月,孙中山指出:“民国大局,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由此可知孙中山
A.改变了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核心的观念 |
B.强调民生主义才是建立民主政治的根本 |
C.认为发展民族经济才是践行民主的根基 |
D.把解决民生问题提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