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09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阳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于是,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经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摘编自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
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隆庆元年
明穆宗取消海禁。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东汉末年,“田无常主、民无常居”。大量人口被豪强招为私户,租赋流入豪家大姓。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他将无主农田、新开垦的农田,分别交与士兵和流民耕种,都采取军事化管理的形式。民屯以农民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设官,中央由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农民按比例分成。“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军屯的基本单位为营(60人),之上设度支都尉等职,由军队内部自行管理。《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摘编自萧云岭《曹魏屯田制略析》
(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屯田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曹操屯田制度实施的意义。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它编纂于清乾隆年间。丛书“每进一编,必经皇帝亲览”。乾隆崇尚经学。于是,编者把儒家经典列于首位,并对叛经乱道的异端思想进行抨击。编者所收录书籍都经过大量考证,辨别真伪。乾隆甚至亲自对文字、记载史事进行考证、鉴别。“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皆以考博为事”。对科学技术知识,乾降所知甚少。因此,丛书对一些重要的科技书藉如《天工开物》都未被收录。乾隆谕令增修《贰臣传》和反映明朝乱政的书籍,使“天下万世晓然明之所亡,与本朝之所以兴”。
——摘编自《论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编纂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四库全书》编纂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评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影响。

2.单选题(共6题)

4.
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村土地情况调查数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说明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合计
占农村总户数/%
3.5
6.4
19.6
70.5
100
占农村总土地/%
45.8
18.5
17.3
18.4
100
 
A.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剧烈变动
B.“民生主义”目标己经实现
C.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的必要性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迫在眉睫
5.
明初,政府规定,“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殍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各以资养之,……待有余赡,然后偿还”此规定反映了明初
A.重农抑商不合时宜
B.政府鼓励民间自行救助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
6.
考古发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其雕刻工艺明显具有中原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此外,铜尊铜罍等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形制较为一致。这反映了当时
A.巴蜀地区处于商王内服之地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礼乐制维护了宗法分封制度
D.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7.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等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界限不复存在
B.士人阶层地位下降
C.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冲击
D.士商阶层融通趋合
8.
二十世纪初,很多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等。这种现象增多的时代背景是
A.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政府提倡消费国货
D.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9.
1979年春,陈云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缺点,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被彻底否定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步施行
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进步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探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