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张謇(1853~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和近代张謇慈善公益救助思想各自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 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2)对比材料一、三,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张謇(1853~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和近代张謇慈善公益救助思想各自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 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2)对比材料一、三,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回眸)
材料1901年,清政府下令,要求各省科举改试“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同时派遣留学生。此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留学地区从日本扩大到英美,在留日学生中涌现了一批清末宪政改革的主力军。1902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毕业生授予相应的功名;还规定了各级学堂必须开设包括自然科学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课程,同时也强调各级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学堂章程颁布几年后,初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体系。同年,清政府下令逐渐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计划十年之后,一律从学堂取士。1905年,清廷下令废止科举考试,并设立学部。据统计,从1904年到1909年,全国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都增长了10倍以上。
——摘编自黄加温等《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材料1901年,清政府下令,要求各省科举改试“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同时派遣留学生。此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留学地区从日本扩大到英美,在留日学生中涌现了一批清末宪政改革的主力军。1902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毕业生授予相应的功名;还规定了各级学堂必须开设包括自然科学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课程,同时也强调各级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学堂章程颁布几年后,初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体系。同年,清政府下令逐渐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计划十年之后,一律从学堂取士。1905年,清廷下令废止科举考试,并设立学部。据统计,从1904年到1909年,全国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都增长了10倍以上。
——摘编自黄加温等《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人类文明的交流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据亨廷顿(美国)《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19世纪西方冲击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或观点、史实准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一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人类文明的交流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据亨廷顿(美国)《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19世纪西方冲击的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或观点、史实准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7题)
4.
1931年《宪法大纲》把军阀、地主、官僚、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力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A.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B.源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
C.反映出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D.说明国共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变化 |
5.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雍正五年(1727年),清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
A.明清两朝的统治政策逐步开明 |
B.主佃之间的依附关系松弛 |
C.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
D.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
6.
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所含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注:单位,万两,资料选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注:单位,万两,资料选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A.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促使农业税比重大幅缩小 |
B.洋务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并发展,工商杂税收入上升 |
C.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关税收入是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源 |
7.
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
A.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 |
B.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 |
C.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 |
D.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
8.
阅读下表:
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时间 工业类别 | 1935年 | 1941年 | ||
资本总额 (万元) | 占全国总 资本比例 | 资本总额 (万元) | 占全国总 资本比例 | |
冶炼业 | 47.4 | 0.19% | 13570.7 | 37.01% |
机械金属业 | 415.5 | 1.66% | 4402.7 | 10.6% |
纺织业 | 12170.3 | 48.53% | 5884.7 | 14.17% |
食品工业 | 6159.8 | 24.56% | 2726.6 | 6.57% |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
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
C.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
D.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
9.
上海开埠后,周边地区棉花种植迅速增多。19世纪80年代后,经由上海港输出的原棉,成为日本关西地区新兴棉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日商大阪纺织会遂提出在上海建立轧花厂,并于1888年开工。华商紧随其后在新闸、杨树浦设立棉利公司和源记公司。材料说明
A.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互推动
C.列强经济侵略催生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D.日本经济侵略推动了上海棉花加工
A.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相互推动
C.列强经济侵略催生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D.日本经济侵略推动了上海棉花加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