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举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材料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举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们与和平)
材料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既定方略是“赖美为助”“依仗各国”主持公道,其出发点仍是“以夷制夷”,但立足点已转向对和会极高的道义期望值上。原因在于中国对一战后国际关系准则的威尔逊“十四点”宣言深信不疑。巴黎和会作为“十四点”原则实现世界和平的场所,当然被中国视为主持正义、讲究公理的地方。直至一切努力无法改变和会决定,亦不能指望美国主持公道后,中国代表团才在国内民众的压力下,自发地转变既定外交方略,依据国际法拒签和约,从而引起国际震动,在华盛顿会议上,这种转变变成了自觉的行动。会前中国在外交上形成了明确的方略:通过参加多边国际条约体系,制衡列强在华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的平等地位。这是在汲取巴黎和会的教训后,对外交方略的进一步调整与修正,是中国外交的明显进步。
——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以及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实践。
(2)根据材料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方略发生转变的原因。
材料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既定方略是“赖美为助”“依仗各国”主持公道,其出发点仍是“以夷制夷”,但立足点已转向对和会极高的道义期望值上。原因在于中国对一战后国际关系准则的威尔逊“十四点”宣言深信不疑。巴黎和会作为“十四点”原则实现世界和平的场所,当然被中国视为主持正义、讲究公理的地方。直至一切努力无法改变和会决定,亦不能指望美国主持公道后,中国代表团才在国内民众的压力下,自发地转变既定外交方略,依据国际法拒签和约,从而引起国际震动,在华盛顿会议上,这种转变变成了自觉的行动。会前中国在外交上形成了明确的方略:通过参加多边国际条约体系,制衡列强在华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的平等地位。这是在汲取巴黎和会的教训后,对外交方略的进一步调整与修正,是中国外交的明显进步。
——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以及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实践。
(2)根据材料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方略发生转变的原因。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子产(?—前522年),姬姓,名侨,郑穆公之孙,故称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他主张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
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提出“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的主张。
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推行的主要措施有: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
——据《左传》《史记》等改编
(1)依据材料,概括子产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子产执政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 子产(?—前522年),姬姓,名侨,郑穆公之孙,故称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他主张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
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提出“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的主张。
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推行的主要措施有:整顿田制,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
——据《左传》《史记》等改编
(1)依据材料,概括子产的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子产执政进行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20题)
4.
有论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末的雅典民主政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退缩,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该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雅典这一时期重要的民主原则是
A.轮番而治 |
B.法律至上 |
C.人民主权 |
D.司法独立 |
5.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止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由此可知
A.法律推理与研究的方法是自然法的体现 |
B.各国法律的趋同现象表明自然法的实现 |
C.实定法是自然法抽象原则的具体化 |
D.自然法不是为体现立法者意志而产生的 |
6.
有学者这样描述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四个独立的政府机构——众议院、参议院、总统和最髙法院——将通过不同的方法被选定,他们的任期各不相同。普选产生的众议院受制于以下几种东西:对选举权的限制、两院制、总统否决权和最高法院。”这个国家是
A.美国 |
B.英国 |
C.法国 |
D.中华民国 |
7.
“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质》、《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
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
8.
某抗日将领在前线见闻录中写到:“日军南北夹攻,板垣、矶谷两个师团约五万人集结,战略意图在于徐州。……是役敌死伤一万一千多人,遂告成中外闻名的大捷”。这次“大捷”发生在
A.河北 |
B.山东 |
C.江苏 |
D.山西 |
9.
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④ |
10.
“自本声明公布之起,两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同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该声明的发表
①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②打开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③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
④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①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②打开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③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
④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A.②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③④ |
11.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
12.
1924~1929年,是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各国经济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推动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A.殖民体系的强化与市场投资场所扩大 |
B.煤炭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发展 |
C.西方国家相对和平稳定与混合经济发挥作用 |
D.垄断资本主义使生产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 |
13.
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一口,我也只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
B.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
C.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
D.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
14.
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枳极推行重商政策 |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
D.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
15.
1904年,(清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纷纷设立商会;到1911年,各省市共设总商会34个,商会616个。商会的大量出现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
B.中国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 |
C.清政府鼓励实业同新的经济形式并轨 |
D.工商业资产阶级群体意识的形成 |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与机构所确定的规范、原则、制度已经H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依据。其主要原因在于
A.联合国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 |
B.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关系的制度化 |
C.世界经济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格局 |
D.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17.
恩格斯称赞某作家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该作家属于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18.
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纲领》中说:“哲学家从来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关键是改变它。”下列属于“改变世界”的是
A.“世界万物皆有由水生成” |
B.“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C.“有勇气在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 |
D.“礼即理也”“格物以致知” |
19.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
20.
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
C.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
D.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
21.
李明海在《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由此可知
A.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 |
B.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
C.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 |
D.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
22.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C.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 D.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