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07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粵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高宗远比他的前辈伟大的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
高宗统治时期的真正成就,不是想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社会力量的对比这一难以作为定论的企图,而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一系列大改变。651年,隋朝和初唐最高级的秀才考试中断;656年新设专科数学考试,与原有的两种考试一样,专为低级官员和庶民的儿子举办;658年创设了为特定应试人举行的殿试:681年明确了明经科考经书及其注疏,进士科考政治事务,从而再次确定了唐朝其后时间的科举形式。为了从取得当官资格的人当中选人担任实职,选举制被采用了。因此,国家的首要的官员选举制在高宗时期得到了彻底改造。8世纪盛唐时期实行的选举制度基本上是高宗时期传下来的。
一一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高宗时期科举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高宗的科举改革。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伍延芳(1842~1922),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早年留学英国攻读法律获律师资格。1882年回国任李鸿章幕僚,译西法、办交涉、管铁路、修法律。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1906年,伍廷芳起草了诉讼法草案,沿用英、美、法等国的规定,采取陪审制度。1911年,年届七旬的他接受了革命党的邀请,奋然投身革命,在军政府担任外交工作,主持南北议和,达成迫使清室退位的协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掌权后,伍延芳隐退并拒绝了袁氏的高官犀禄,五年未任公职。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坚决反对,表示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至万万年。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等。1922年,陈炯明叛变阻挠北伐,伍忧愤成疾,在广州病逝。

——摘编自丁贤俊、喻作风《伍延芳评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廷芳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演变的角度简要分析伍廷芳的人生经历。

2.单选题(共5题)

4.
“其合众国人泊船寄居处所,商民、水手人等止准在近地行走,不准远赴内地乡村,任意闲游,万不得赴市镇私行贸易。应由五港口地方官,各就民情地势,与领事官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该条文
A.促进中美友好交往B.埋下中外纠纷隐患
C.维护中国主权完整D.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5.
19 38年,学者熊十力在《中国历史讲话》中写道:“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古分言之,则有五族;统称之,则唯华族而己。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这一观点体现了
A.军阀混战导致各民族关系紧张B.知识分子超然世外专心学术研究
C.家国同构和宗法观念历久弥新D.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民族认同
6.
19 66年之后,与中国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30个与中国产生外交纠纷,4个宣布与中国断交。***承认“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面对这样的外交局面,中国决定
A.“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研制原子弹加强国防力量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必须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7.
下图为汉代井盐生产画像砖拓片,它可用来说明当时
A.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
B.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C.手工业生产者的辛劳
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8.
1896年盛宣怀上折直言银行之便利,认为“英、法、德、俄之银行,流通一国之财货,而得国家之保护…善于中国之票号,乃商务枢机所系。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材料强调
A.清政府支持创立华资银行
B.外资银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C.华资银行可抵御列强经济侵略
D.传统票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