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材料 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间段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数据统计图

依据上面数据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意义。
材料 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间段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数据统计图

依据上面数据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意义。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方案倡导合作才能共赢。
材料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曾深情地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欧洲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向联合的?在雨果去世后的一百多年里,这个“预言”进展得如何?试举出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两个事例。
材料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曾深情地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欧洲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向联合的?在雨果去世后的一百多年里,这个“预言”进展得如何?试举出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两个事例。
3.
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发明创造不计其数,从天文数学到农田水利,从烧砖制瓦到驾车造船,到处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更无须提出丝织、造纸、冶金、制瓷等世人普受其惠的诸多贡献了,这些成就均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所以很多方面,中国的物质文化是领先的。
材料三 早在工业革命的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组织成立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19世纪30年代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文盲率降低到欧美各国的最低水平,还培养出一大批像西门子那样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发电机、电炉、电车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英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材料四 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八十年代,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
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21世纪初至现在,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使“Made in China”闻名全球,国内一些优秀制造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领先行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一 (汉代)发明创造不计其数,从天文数学到农田水利,从烧砖制瓦到驾车造船,到处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更无须提出丝织、造纸、冶金、制瓷等世人普受其惠的诸多贡献了,这些成就均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所以很多方面,中国的物质文化是领先的。
——《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领域确实相对同时期的其它国家水平较高,但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工匠的经验之上的,没有从科学层面进行总结、归纳。如明朝的造船业发达,那是工匠代代相传的手艺使然,但工匠并不懂得浮力定律。建筑学也同样如此,中国古代工匠不懂得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制造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古代制造业逐渐衰落的因素。材料三 早在工业革命的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组织成立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19世纪30年代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显著提高,文盲率降低到欧美各国的最低水平,还培养出一大批像西门子那样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发电机、电炉、电车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业革命结束时,德国不仅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而且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英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德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材料四 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八十年代,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
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21世纪初至现在,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众多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使“Made in China”闻名全球,国内一些优秀制造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领先行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摘编自《剧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业发展史》
(3)阅读材料四,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单选题- (共9题)
4.
法律为古代罗马人最杰出的创造物。下列有关罗马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万民法维护帝国境内所有人权益
②适应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变化
③随着罗马政体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④奠定了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①万民法维护帝国境内所有人权益
②适应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变化
③随着罗马政体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④奠定了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5.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如关税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权、使馆界及驻兵区域权等。下列条约与司法主权丧失相关的是
A.《南京条约》 |
B.《五口通商章程》 |
C.《天津条约》 |
D.《辛丑条约》 |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
A.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B.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 |
C.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 |
D.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
7.
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收藏了十八世纪200多件中外各式钟表,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见下图)。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8个汉字。这件藏品能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②“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完成工业革命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①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②“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③西方完成工业革命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8.
阅读1873-1878年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表,据此可知
1873年 | 得利六万七千余两 |
1874年 | 得利十三万五千余两 |
1875年 | 得利十五万一千余两 |
1876年 | 得利三十四万九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半年少得十余万两) |
1877年 | 得利四十一万九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少得利十万两) |
1878年 | 得利七十六万六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议和,故有所增长) |
A.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
B.西方列强大量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
C.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 |
D.洋务企业向洋商大肆出卖国家利益 |
9.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苏联和美国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对比图。该图能够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美苏两国的力量消长影响着国际关系
②朝鲜战争导致美国七十年代经济下滑
③苏联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④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曾一度超过美国

①美苏两国的力量消长影响着国际关系
②朝鲜战争导致美国七十年代经济下滑
③苏联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④苏联的经济发展水平曾一度超过美国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11.
“他们努力创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文化,其主要方法是用西学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材料中的“他们”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