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2.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3)材料三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择这条道路?
(3)材料三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2.单选题- (共13题)
3.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
4.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一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时代结束 |
B.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的关系 |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5.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 B.天赋人权原则 |
C.各州自治原则 | D.各州平等原则 |
6.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
7.
从1895年5月底台北阻击战开始至台南陷落,前后五个月,日军共伤亡三万二千三百多名,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损失的人数还要多。作为侵台主力的近卫师团,死在台湾的官兵就将近半数。敌中将师团长能久、少将旅团长山根等将领和大批官佐,亦在侵台战争中丧命。材料表明( )
A.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 | B.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无能 |
C.台湾反割台斗争得到支持 | D.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
8.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
B.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D.力量弱小是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9.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
1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
C.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
D.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
11.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12.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
13.
假如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为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你应该选择
①1825年经济危机的状况
②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
③圣西门的论著
④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
①1825年经济危机的状况
②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求学经历
③圣西门的论著
④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教训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4.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①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有利解决社会矛盾
③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④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①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都有利解决社会矛盾
③都打破了世袭特权
④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5.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