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近代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1856年完成的专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被消除的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未被消除的那些流弊,于是人们情绪更加激烈。”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与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近代改革与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近代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1856年完成的专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被消除的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未被消除的那些流弊,于是人们情绪更加激烈。”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与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近代改革与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17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16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格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的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17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16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格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的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宪宗成化时(1465~1487),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六科科臣检举,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它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作用。
材料宪宗成化时(1465~1487),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六科科臣检举,六科若有容隐欺蔽,则由内阁检举。“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它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作用。
4.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出席会议的有25个国家,其中15个国家出席过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指出:不结盟的“一些原则来自万隆会议。”“发起我们运动的由来,应追溯到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宣言指出:只有根除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宣言强调:要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鸿沟,加强与会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摘自张健华《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成功召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与万隆会议的相同之处。
材料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出席会议的有25个国家,其中15个国家出席过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指出:不结盟的“一些原则来自万隆会议。”“发起我们运动的由来,应追溯到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或政府首脑宣言》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宣言指出:只有根除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宣言强调:要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鸿沟,加强与会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摘自张健华《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成功召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结盟运动与万隆会议的相同之处。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汉武帝连年用兵,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以商贾豪张兼并无厌,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元封四年(前107),关东流民多达200万口。天汉二年(前99)以后,南阳、楚、齐、燕、赵之间,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汉武帝派“直指绣衣使者”分区镇压,但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难以平息。严峻的社会形势使汉武帝感到不改变现行政策,就会重蹈亡秦的覆辙。征和四年(前89),武帝下诏(轮台诏书)追悔往事,公开承认过去兴师不当,表示以后要停止用兵,务在禁苛暴,止擅斌,力本农,只求不乏武备而已。随后,武帝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意在“思富养民”,任赵过为搜粟都蔚,命他推行代田法,改革农具,以示鼓励农业生产。“轮台罪已诏”及其附带政策的出笼,使农民暴动的局势暂时得到缓解,使一度动摇的西汉统治重又稳定下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轮台罪已诏,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为解决现实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汉武帝连年用兵,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加以商贾豪张兼并无厌,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元封四年(前107),关东流民多达200万口。天汉二年(前99)以后,南阳、楚、齐、燕、赵之间,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汉武帝派“直指绣衣使者”分区镇压,但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难以平息。严峻的社会形势使汉武帝感到不改变现行政策,就会重蹈亡秦的覆辙。征和四年(前89),武帝下诏(轮台诏书)追悔往事,公开承认过去兴师不当,表示以后要停止用兵,务在禁苛暴,止擅斌,力本农,只求不乏武备而已。随后,武帝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意在“思富养民”,任赵过为搜粟都蔚,命他推行代田法,改革农具,以示鼓励农业生产。“轮台罪已诏”及其附带政策的出笼,使农民暴动的局势暂时得到缓解,使一度动摇的西汉统治重又稳定下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轮台罪已诏,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为解决现实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3.单选题- (共5题)
6.
罗马帝国时期,“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这种平等的基础”是指
A.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缩小 |
B.自由民和臣民的差别消失 |
C.公民和自由民的差别消失 |
D.公民和臣民间的差别缩小 |
7.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9.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符合当时
A.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 |
B.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
C.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
D.“左”倾错误的彻底纠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