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为明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90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3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坚信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由市场贸易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贫易战争》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吸引海外各国派遣使团通商,以壮国威,明初对各国均一律实行厚待贡船的“优值”及“免税”政策。海外各国纷纷派遣商团前来访问,中国的贸易范围也逐步扩大,明政府花销加大,政府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年间开始,政府逐渐开始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朝中期,倭寇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明朝的对外政策趋于保守,并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再度开海以后,外国商船来华只要按比例纳税后便可入市交易。由于来华外商必须通过官牙行的中介才能进行买卖,不可以与民间商人直接交易,因此这还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贸易。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但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

材料二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实施的贸易统制政策,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出于特殊需要,通过政治力量人为地全面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和实践。对工矿、金融、商贸、田粮等方面实行全面的干预。贸易统制政策是战时经济政策,将平时经济纳入到战时统制的轨道,一切经济运转“都应该按照军事的需要去活动”。国民政府实行贸易统制,并按照本国的现实需要控制进出口,利于中国实现贸易自主;而战争的扩展及大国的卷入,也使得相关国家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在原有在华贸易体系被摧毁之后,或被迫或主动放弃相关权益。

——摘编自杨福林《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演变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和明代对外贸易政策本质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包干到户工作突出的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进行了政社分开的探索,次年成立了向阳乡人民政府和农工商联合公司。之后,北京、河北、吉林等8个省市的51个县区进行了政社分开试点。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调查组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调查,写出了《关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应当改革,总的设想是,政社分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基层政权和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同年12月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从而为政社分开奠定了法律依据。此后,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试点工作便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随后,政社分开工作在全国各地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起来。1985年6月,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全国共建92000多个乡(含民族自治乡)镇人民政府,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产生的社会影响。

3.单选题(共18题)

4.
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5.
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A.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6.
在19世纪初的法国,忍受污染还被宣传为一种“爱国行动”,而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洁净的空气和饮用水开始不再仅被视为一种单纯的享受,而被视为公民的权利”。这表明法国
A.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B.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
D.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觉醒
7.
唐代法律规定:“(家庭)应分田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俱亡,则诸子均分。”这一规定在当时
A.解决了家庭内部经济矛盾
B.客观上增加了自耕农数量
C.增加了国家人头税的收入
D.有利于社会财富迅速积累
8.
宋代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织工1034人,宋真宗咸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立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其中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
A.民营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B.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C.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D.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9.
《韩非子》里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材料表明
A.东周已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
B.寓言故事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C.商业发展要求打破抑商政策
D.法家重视发展商业增强国力
10.
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
A.农本商末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四民皆本
11.
宋代书籍《梦梁录》中说:“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讲述:许仙外出遇雨,药铺老陈借其一把雨伞,并再三嘱咐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后来许仙又将这把伞借与白娘子,定下一段姻缘。这反映出当时
A.工业生产已有质量意识
B.雨伞是美好姻缘的象征
C.消费者追求品牌的习惯
D.商品经济推动文学的发展
12.
1690-1721年间,英国国会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印度印花棉布,以保护本国毛纺织业。不久,英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本国商人建立棉纺织业与印染业,学习印度以提高棉布质量。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场竞争影响政策调整
B.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受威胁
C.自由主义经济遭遇挑战
D.重商主义思想阻碍技术发展
13.
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早期工业化
B.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C.海外商品市场扩大
D.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
14.
从17世纪90年代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严格阻止印度印花布的输入,从而保护本国的纺织业。同时不断提高关税水平,打击潜在竞争对手法国。这
A.反映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压迫
B.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表明英国棉纺织业技术水平低下
D.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15.
1920年,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下图为公司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望反映出当时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B.中国教育开始趋向近代化
C.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
D.企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16.
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它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15%,1920年达到28.5%。这反映了
A.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B.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纺织分离,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
17.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大型军事工厂,同时规定其他省份调拨某军事局厂的产品,都需要支付全部或一部分工本费。如丁宝桢的四川机器局就强化了调拨产品计价的趋势。这种规定
A.提升了四川在近代化中的地位
B.使近代军用工业走出了困境
C.强化了军工产品市场化的趋势
D.有利于缓解企业的经费压力
18.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如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导致其中城市化率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农村大发展
B.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
C.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19.
1980年12月11日,温州人章华妹领到了自己期待很久的营业执照,成为全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非公有制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面,谈“私”色变,早在30年前,温州和全国多数城市一样,做个“个体户”并不是件光鲜的事。“女孩子当个体户,连对象都找不着……”。使人们摆脱这种恐“私”症困扰的制度性决策是
A.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
B.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决策
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确立的依法治国战略
20.
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这主要源于
A.联邦德国先进的技术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国有企业自身的反省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1.
美国历史上的某部法案,“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从而限制了垄断,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扩大就业面。”下列叙述与这部法案有关的
A.开创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模式
B.建立“福利国家”并日趋完备
C.借鉴苏联模式,发展计划经济
D.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国民经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