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规定:“进士须通经义,尊周孔之礼。”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朝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章,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
——摘编自郭家齐《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规定:“进士须通经义,尊周孔之礼。”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朝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章,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
——摘编自郭家齐《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0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改革科举,清廷乃于1901年9月颁布兴学诏书,改书院为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拟定的近代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份量仍很重。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1906年正式成立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端。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于1912年至1913年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令,即“壬子一癸丑学制”,强调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废除了读经课和不合民国宗旨的教科书,取消了进士出身奖励,确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时筹办各级女子学校。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以关中为腹心,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乱后中原残破,赋入甚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代宗初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大为提高。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入籴,贱则入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理财措施的意义。
材料 唐以关中为腹心,朝廷消费浩大,物产不足供应,不得不依赖江南漕运。安史乱后中原残破,赋入甚微,而运河又因战乱失修,运输成本大增,运量大降。代宗初即位时,长安斗米价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郊农搓谷穗以输官。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又制造专门船只,改进造船材料,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终使成本降低,安全系数及运输效率大为提高。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入籴,贱则入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名为“常平法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推行的理财措施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晏推行理财措施的意义。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薛福成自1867年入曾(曾国藩)幕到1884年结束李(李鸿章)幕生涯,尤其是在李氏麾下,在政治、外交上得到了磨练。1884~1889年做地方行政长官期间,又多次主持对外交涉,1889~1894年出使西欧更是其外交生涯的颠峰。早在1865年的《上曾侯相书》中,薛福成提出“于发难之始,察诸国之无恶意者,先谄以微利而退之,或竞密与联结,俾为我助”。在不断的外交实践中,初步产生了国家主权观念。他言简意赅地将主权解释为“自主之权”,并声称“外人而挠我自主之权不可也”。在其所著《应诏陈言书》中,力主遣使,对于清政府最终敲定常驻外交使节制度,起了促进作用。薛福成以自身为例说,“臣到英后,除呈递国书外,其君延请宴会一次,听乐观舞会各三次,礼也颇为周浃”。既然西方各国如此重视礼仪,且形成通例,中国自不该抱残守缺,坚闭固拒,他还提出通过发展工商、扩充军力等途径,为中国外交提供坚强的后盾。
——摘编自胡门祥《试析薛福成的外交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薛福成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薛福成的外交思想做出评价。
材料 薛福成自1867年入曾(曾国藩)幕到1884年结束李(李鸿章)幕生涯,尤其是在李氏麾下,在政治、外交上得到了磨练。1884~1889年做地方行政长官期间,又多次主持对外交涉,1889~1894年出使西欧更是其外交生涯的颠峰。早在1865年的《上曾侯相书》中,薛福成提出“于发难之始,察诸国之无恶意者,先谄以微利而退之,或竞密与联结,俾为我助”。在不断的外交实践中,初步产生了国家主权观念。他言简意赅地将主权解释为“自主之权”,并声称“外人而挠我自主之权不可也”。在其所著《应诏陈言书》中,力主遣使,对于清政府最终敲定常驻外交使节制度,起了促进作用。薛福成以自身为例说,“臣到英后,除呈递国书外,其君延请宴会一次,听乐观舞会各三次,礼也颇为周浃”。既然西方各国如此重视礼仪,且形成通例,中国自不该抱残守缺,坚闭固拒,他还提出通过发展工商、扩充军力等途径,为中国外交提供坚强的后盾。
——摘编自胡门祥《试析薛福成的外交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薛福成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薛福成的外交思想做出评价。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 内涵与用法 |
明代以前 |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
明末清初 |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
19世纪40—60年代 |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
19世纪60—80年代 |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
19世纪90年代 |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
20世纪初 |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
1919年后 |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8题)
5.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
A.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
B.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
C.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
D.北洋军阀的统治受到沉重打击 |
6.
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
A.第五次“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 |
B.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 |
C.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 |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之必要 |
7.
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
A.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 |
B.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
C.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 |
D.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
8.
《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 |
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 |
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 |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
9.
下表是北宋初年政府下达的一系列命令,这些命令反映出宋代
时间 | 内容 |
乾德四年(966) | 自今百姓能广植桑枣开荒田者,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 |
淳化元年(990) | 江浙等路……民多流亡弃地,遂为旷土,宜令诸州籍其陇亩数,均其租……召游民劝其耕种 |
至道元年(995年) | 今年以来,天灾相继,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与免三年租税 |
A.不抑兼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
B.统治者重视招抚流民开垦荒田 |
C.租佃制已经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 |
D.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大批南迁 |
10.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
A.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
B.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 |
C.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 |
D.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 |
11.
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该表反映了
A.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B. 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 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
D. 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
年份 | 丝茶 | 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
1871〜1873年 | 87.20% | 12.8% |
1891〜1893年 | 51.50% | 48.5% |
A.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B. 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 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
D. 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