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11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900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3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联合国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时间
相关内容
1945年10月24日
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6年1月10日
和平使用原子能和消除原子能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50年7月7日
在美国主导下,成立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
1956年11月1日
讨论苏伊士运河危机问题。11月5日会议决定设立第一支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联合国紧急部队(紧急部队)。
1968年6月12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核不扩散条约》,并且呼吁各国批准
1971年10月25日
联合国大会投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1979年12月18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公民价值观。
1996年9月10日
大会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开放性签署
2010年7月2日
大会创立了联合国妇女署,负责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方面的工作
 
请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确立两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朝初期,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盛世,然而,大清帝国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讲与汉、唐、宋、明并无差异,从总体说来仍是一种量的堆积即简单增加,我们将其称之为等差级数发展类型。而且,这一等差级数的堆积型增长,并非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国家生命力的接力棒传到英国,而此时大英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增加,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即等比级数式的质的飞跃和崛起。
——摘编自何川芳《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运用清朝前期(1644-1840年)和近代英国(15世纪-1917年)史实,围绕“清朝量的增加与英国质的飞跃”为中心,对上述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说明:要求从论题,阐述和结论三个方面展开,并且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文献通考·田赋考》对两税法做了如下描述:
“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户籍),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标准)。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处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定而均收之。遗黜陟使,按谙道丁产等级,免鳏寡孤独不济者。敢加敛”,以枉法论。”
(《历代田赋之制》——德宗时杨炎为相条)
(1)依据材料,概括杨炎税制改革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炎税制改革的影响
4.
材料一 虽然四大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但盟国之间早先已达成协议对战后德国采取协同政策。各大国都同意德国应该付出战争赔款。赔款主要是支付给苏联。在战争结束时,美国人却很快有了新的主张,希望推动德国的经济重建,以此来加速欧洲的复兴,并削减欧洲对美国财政援助的依赖,英国人、法国人对此也予以支持。于是在1948年6月突然废除已严重贬值的旧德国马克,按一比十的比率发行新的德国马克。事前没有就此得到征询的苏联人予以反对,因为这样做就违反了战时达成的将德国作为一个单一经济体的协议。作为报复手段,他们(苏联)封锁了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和铁路。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然而正是从柏林封锁这一东西方在战后第一次最为严重的冲突与较量中,人们也看到了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首次发挥了作用。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始终只限于水、陆交通,而开放着空中的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施行;而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接触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给对方留有余地,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冲突的升级。……1949年5月23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和由于柏林形势而发生的诸问题,包括柏林的货币问题在内。于是到5月12日零时,西方的车辆通过占领区的分界线,历时11个月的封锁取消。
——摘编自彭树智《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林危机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苏为解决柏林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左宗棠
材料二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一生亲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866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初十),左宗棠在福建设立清政府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率军平定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中国历史事件
——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左宗棠力保新疆的原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宗棠位列四大名臣的原因并加以评价

3.单选题(共6题)

6.
“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象
A.说明法国人宪政思想和法治理念还不如英国和美国
B.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
C.说明浪漫主义情怀影响法国人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D.反映出法国国内、国际战争频繁影响了宪法的制定
7.
鸦片战争中,英军坚船利炮是其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中国沿海作战也面临诸多不利条件,英国军官伯纳德(W.D.Bernard)指出:“对于中国沿海不完善的地理知识和缺乏准确的海图,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困难。”这就意味着,英军面对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乏对中国沿海地理知识的精准了解。但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停战,英军加强了对中国沿海和内河的水文测量,结果英军后期战争就变得非常顺利,没有受到地形的制约,这表明
A.英国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B.英国人对中国的地理认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C.清政府腐朽落后导致中国战败
D.技术上的优势是英军获胜的最主要原因
8.
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晚清民初中国的职业分化现象,其初兴虽近乎西方,然本土的市场、知识及制度因素却使不同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材料说明
A.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C.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结构出现了严重分化
D.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9.
“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宁波通番,于今创见。又转而及于杭州。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
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10.
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花鸟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
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11.
“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地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邓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讲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是基于“南方讲话”
A.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B.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导了怎样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D.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