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同地域文明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如何确立“议会至上”的。
材料一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试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材料二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是如何确立“议会至上”的。
2.
王安石的“青苗法”一直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則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史,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朱子文集》
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软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材料一王介甫令(县令)吾浙之鄞(宁波),鄞滨海,其民冬夏乘筏采捕为生。有田率夺山麓……故民得指田为质,以货豪右之金。豪右得乘急重息之。介甫特出官钱,轻息以贷。至秋则田亩之入,安然足偿。所谓青苗法也。于鄞实善政,及为相,必欲推而遍于天下,则非矣。鄞人至今德之,立祠陀山下,神亦至灵。
——李日华《六砚斋笔记》
材料二以余观于前贤之论,而以今日之事验之,則青苗者,其立法之本意,固未为不善也。但其给之也以金,而不以谷……其职之也以官史,而不以乡人士君子……是以王氏能以行于一邑,而不能以行于天下。
——《朱子文集》
材料三青苗法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情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软额度,而不论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
——梁小民《王安石变法——动机与效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析青苗法“于鄞实善政”的原因,并指出王安石将青苗法推行全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青苗法“不能以行于天下”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改革成功的因素。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提示: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例)
材料 “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提示: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例)
3.单选题- (共13题)
4.
恩格斯曾直截了当地称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雅典为“民主共和国”。恩格斯的观点主要源于克利斯提尼推行的
A.以财产为依据的等级制 | B.以地域为基础的选举制 |
C.为公民提供参政观剧津贴 | D.用陶片放逐危害民主者 |
5.
(题文)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
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
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
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 | 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
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 | 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
6.
罗马某项法律规定:“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能力。”“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所有,因为无主之物归最先占有者。”该规定在罗马法发展史上的意义在于
A.是罗马公民同贵族斗争的成果 | B.非罗马人也得到罗马法的保护 |
C.对罗马公民具有强制的规范性 | D.彰显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
7.
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
B.重视分权制衡 |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
D.建立了责任内阁 |
8.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于1875年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的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的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9.
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应: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此材料表明
A.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
B.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 |
C.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 |
D.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 |
10.
18世纪前期法国和英国政府都面临较严重的债务问题。在法国,公债概念很难得到推广,债务问题使政府几乎信用扫地。但在英国,债务被认为是国债,国家的财富是国家债务的后盾。对此不同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波旁王朝对人民的压榨 |
B.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 |
C.启蒙思想传播程度不同 |
D.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 |
11.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未对鸦片贸易进行任何规定,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无任何关系 |
B.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
C.英国害怕受到国际舆论谴责 |
D.中国默许鸦片贸易合法化 |
12.
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3.
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被侵略军斩首的清政府高官有礼部尚书启秀和刑部左侍郎徐承煜。启秀曾荐五台山僧人御敌,后被日军拘禁。朝廷下旨革职,但八国联军仍要求作为“祸乱罪魁”追究,次年被斩于菜市口,史称“主拳诸臣兵败被诛”。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 B.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
C.清政府已失去对全国的控制 | D.英法联军对中国内政粗暴干涉 |
14.
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
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
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
D.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
15.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记述某城战役时写道:“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反映的战役
A.属国共合作抗战,延缓了日军侵华步伐 |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
C.消极的抗战导致战役的失败 |
D.发生于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