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6题)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6分)
选项 | 具体事物、现象 | 一般性认识 |
A |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斗资批修 | 中共光辉历程 |
B | 《权利法案》、1875年宪法、1889年宪法 | 近代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 |
C | 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 |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D | 《唐璜》、《悲惨世界》、《梅杜萨之筏》、《等待戈多》 | 浪漫主义 |
材料一洛克主张的“三权分立”,其理想方案是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他主张立法权能够制约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甚至主张在国王和政府的行政权侵害人民财产时,有权推翻政府。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并阐述了三个权力互相牵制的重要性。他论证,为了防止出现暴君政体,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应该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机构。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应该交给国王为首的政府机关,司法权应该由陪审法庭掌握。孟德斯鸠认为,三个权力的分立,必然具有互相妨碍的作用,但是在搞得好的情况下,毕竟能够协调运转。孟德斯鸠这一套“三权分立”的学说,对于国王的权力确实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据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整理
材料二孙中山在考察西方政治体制后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中国讲是君权。但是中国的君权不仅包括行政、立法、司法权,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而后两项是西方制度中所没有的。所以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宪法要创造一种新主义,叫作“五权分立”,这不但是各国制度所没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改体”。孙中山进一步解释道,这“五权”属于政府的权力,叫治权,而民权中人民所拥有的权力,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四项,为政权。政府只能行使“治权”,而由人民来行使“政权”,并且要用人民手中的“四权”来控制国家机器的“五权”。
——史晓捷《孙中山治国思想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权分立主张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孙中山权力分立思想形成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说“西方所说的三权,中国古已有之”是否妥当,并说明理由。
材科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
材料一1955年西德提出了“哈尔斯坦”主义。根据这个主义,除苏联外,联邦德国拒不承认或终止承认那些承认东德政权的政府。这个不承认政策不是基于法律考虑,而是基于政治考虑。如果认为推行这一政策的动机是法律上的形式主义,那将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歪曲。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二分册
材料二我们的东方政策实际上有三重目标: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的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德国政府的政策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几个世纪来,德国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我们正在努力重建这个遭到破坏的桥梁,把它建得更好、更牢固、更可靠。
——《维利·勃兰特关于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论述》(1969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东方政策”和“哈尔斯坦”主义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东方政策提出的背景。
2.论述题- (共1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1840年的世界经济
比较图1和图2,提取两项有关世界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单选题- (共4题)
A.英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工业霸主 |
B.大清帝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臻完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
D.大清帝国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
A.封建王朝的复辟 | B.共和政体面临挑战 |
C.“一票共和”的实现 | D.巴黎公社的失败 |
A.国民党开始以游击战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式 |
B.在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游击战引起了国民党的重视 |
C.游击战适应了当时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
D.国共两党已经对如何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策略达成了共识 |

A.①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飞洒活泼 |
B.②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东晋时 |
C.③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汉字书法注重规范法度 |
D.④最能体现古代汉字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
4.选择题- (共5题)
大禹治水
虞(yú)舜(shùn)听说大禹贤明能干,便命令大禹负责治水。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后,毫不犹豫地告别了新婚的妻子涂山氏,启程赴任。
大禹到任后,就积极着手制定治水措施。他认为,应该用疏导的方法,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入大湖和大海,这样才能根治洪水。
于是,大禹便带着成千上万的民工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他沿途测量地形地貌,查清何处需要开山,何处需要挖河。他不辞辛苦, 日夜苦干,带着治水的人疏导了9条河道,劈开了9座大山,修治了9个大湖,筑起了无数堤坝。洪水终于被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入大湖、大海。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在治水期间,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可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看一下。传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十分想念丈夫,常常到高山上眺望,盼望丈夫回来,最后竟化为一块石头。这石头的形状酷似涂山氏,仿佛在翘首远望,人们称之为“望夫石”。
窃{#blank#}1{#/blank#} 底{#blank#}2{#/blank#} 涂{#blank#}3{#/blank#}
窍{#blank#}4{#/blank#} 低{#blank#}5{#/blank#} 徐{#blank#}6{#/blank#}
汪{#blank#}7{#/blank#} 攻{#blank#}8{#/blank#} 慢{#blank#}9{#/blank#}
旺{#blank#}10{#/blank#} 功{#blank#}11{#/blank#} 漫{#blank#}12{#/blank#}
悔{#blank#}1{#/blank#} 睁{#blank#}2{#/blank#} 裁{#blank#}3{#/blank#} 拢{#blank#}4{#/blank#} 辩{#blank#}5{#/blank#}
诲{#blank#}6{#/blank#} 挣{#blank#}7{#/blank#} 截{#blank#}8{#/blank#} 扰{#blank#}9{#/blank#} 辨{#blank#}10{#/blank#}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