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试题(五)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93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企业家群体包括:一是以张謇为代表,一般拥有科举功名、官场背景,属于地方上的头面士绅。二是以荣家兄弟为代表,从做钱庄学徒到自已开钱庄,办厂之前只有纯粹的商人身份。三是以刘鸿生为代表,虽是买办出身,但在掘得第一桶金完成原始积累后,开始投资办企业,完成买办身份的转换。四是以东南亚首富身份回国创办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张振勋,长期驻日经商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代表。五是以范旭东、陈光甫为代表,他们或为留学美、日的“海归”,或自学起家,无官场背景和雄厚资本,但有魄力和能力,他们的企业往往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企业家阶层中他们最具创造性和现代精神。
——傅国涌《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
材料二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洋务派总共兴办了大约60个近代企业,总投资约5300万两银子。其中,军事工业21个,投资3700多万两。以30年计算,平均每年2个,每个企业投资170余万两。在日本,从1868年到1892年,日本总共建立了5600多个公司,总投资资本达到2.89亿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每个公司资本折合中国银两大概700多万两。在1892年以前,中国兴办洋务企业的成就和日本相比,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两国发展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也不在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上。
——张海鹏《19世纪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说中国近代实业家的类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近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末新政是对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1901-1911年)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这次改革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动的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有关清末新政史的研究近年愈益受到国内学界重视,成为晚清史研究中的“显学”,以下是1949年以来的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概况(注:代表论文、专著涉及者)
1949-1978年
论文2篇(略);
陈旭麓:《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李时岳:《张謇和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年
1979-1990年
论文100余篇(略);
章开沅:《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李新:《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1年;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91-2000年
论文达400余篇(略);
赵军:《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湖南出版社,1992年;
韦庆远:《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大,1996年;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2001年至今
论文千余篇(略),著作40余部(略),著作内容涉及清末政治改革、法制改革、文教改革、经济改革、新政人物、群体研究、清末地方新政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表格四个阶段中提炼信息,概括各阶段清末新政史的研究特点,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常衮(729-783),陕西京兆(今西安)人,唐代著名状元宰相。建中元年(780年),曾任宰相的常衮被贬任福建观察使。由于常衮声望很高,倍受闽人尊崇,他到福州后进行大规模的兴学活动。鉴于此前李椅已重修府学,常衮就把教育重点放在普及乡校教育上。
他在各地兴办乡校,请名士任教师,教学生做文章,按时考试,亲加讲导。当时乡间人多不识字,且语音与中原不同,难以开导。常衮即作民谣云:“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过,依仔撑船来接郎”,以土音教民唱,随后写“月光光”等字教之。如能识一字,就以一钱与之,鼓励民众识字,在他的苦心倡导下,认字读书的人渐多起来。对于读书人,常衮都以宾客之礼相待,并与之同游同食,相互讲论。在他的倡导下,读书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尊师重学之风盛行,风俗大变。常衮还力图改变闽中闭塞的状况,注重选拔优秀的学生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他在任四年,推荐、选拔不少优秀学生,使福建的“岁贡士与内州等”,这就为后来唐朝废除南选制度奠定基础。常衮死后,福州人在府学内建常公祠。
(1)根据材料,指出常衮在任职福建时的主要政绩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常衮在福建发展教育成功的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边沁(1748-1832)提出了功利主义学说,他认为追求快乐或避免痛苦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加总,判断行为好与坏要看该行为的后果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边沁肯定了个人利益的至上性,“不了解个人利益是什么,而奢谈社会利益,是无益的”。边沁提倡利他,但反对个人应当为他人利益或社会幸福牺牲个人利益,边沁认为利他不过是利己的手段而已,人们之所以利他是出于利己的动机,以此实现人己两利。在实现功利的手段上,边沁主张享乐主义,鼓励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当每个人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时,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增加了。受西方民主法治传统的影响,边沁强调立法和政治参与,“功利原则承认这一被支配地位,把它当作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边沁功利主义经过约翰·穆勒、大卫·李嘉图的修正和扩张,成为了国家政策的最主要的元素,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
——摘编自钱磊《边沁功利主义法律观产生的历史土壤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边沁功利主义思想能够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5.
托克维尔指出:“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由此看出他推崇的模式是
A.君主+战争
B.贵族+演化
C.人民+革命
D.宪政+民主
6.
恩格斯曾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共和国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C.法国代议制是为保证工人的利益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建立
7.
渭华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以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起义之一。它打击了西北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形成方圆数百里的红色区域。该起义的武装应称为
A.国民革命军
B.工农革命军
C.新四军
D.八路军
8.
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B.能从时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
C.领导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
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9.
罗荣渠先生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美关系有3个关键时刻:第一个关键时刻(1931年),美国站在错误的一边;第二个关键时刻(1941年),美国站在正确的一边;第三个关键时刻(1945年),美国又转向错误的一边。材料中“又转向错误的一边”是因为美国推行
A.霸权主义政策
B.门罗主义
C.孤立主义
D.反法西斯政策
10.
朝贡体系是传统中国追求满足心理上的优越感,不谋求占领、征服和剥削朝贡国家,它是中原王朝内在统治秩序的外化。这种体制受到下列哪种思想的影响
A.法治
B.礼治
C.德治
D.人治
11.
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最能说明
A.当时中国的市场发育程度略高于英国
B.工业革命应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D.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12.
“产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用竞争取代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下列选项对材料中“产业革命的实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确立重商主义原则
B.否认传统的商业规则
C.确立自由主义原则
D.重视技术的决定作用
13.
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1789-1848》指出:西欧的“双元革命”(法国政治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并将继续改变着世界。其中英国改变世界主要是
A.奠定了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B.塑造崇尚效率的“工厂”文化
C.树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榜样
D.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14.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时
A.确立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主张“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D.否定了“因行称义”
15.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指出:唐宋之际,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科举制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世俗文化兴起
D.土地政策“不抑兼并”
16.
1862年,日本维新志士高杉晋作指出:“清政府之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并使彼国志士所著《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徒然提倡固陋之说。”材料说明
A.日本“蔑华”的观念由来已久
B.日本“慕华”的传统观念开始出现转变
C.清政府的衰败源于提倡固陋之说
D.日本志士以中国被西洋侵略作为警示
17.
梁启超认为:“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一刻不容缓者也。”梁启超在此强调
A.民族主义意识是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B.读史能够增进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C.欧洲的民族主义发达程度高于中国
D.史学变成验证普通民众是否具有国民身份的唯一依据
18.
孙中山曾明确表示:“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他之所以修改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提出“五权宪法”,是因为
A.立法机关拥有监督权会造成国会专制的流弊
B.达到寻求更为完善的权力相互制衡机制
C.防止西方议会、政党政治等的弊端
D.行政机关拥有考试权将可能滥用人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