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丰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走相反的道路”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回答,共产党选择这条道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的运动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丰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走相反的道路”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根据材料回答,共产党选择这条道路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的运动与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
材料 《大唐新语》记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二是下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性成令自举”,准许官吏、百性自己推荐自己,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了一倍以上;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此外,还下诏修订《氏族制》,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中国通史·隋唐部分》
(l)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改革的影响。
——《中国通史·隋唐部分》
(l)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4题)
3.
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民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史学专著则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与这些史著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而认为它是列强侵略中国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A.民族危机的加剧导致教科书编写激进 | B.历史教科书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 |
C.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观念的塑造 | D.教科书编写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 |
4.
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太平礼制》,规定:“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表明
A.太平天国政权已经不能代表农民的利益 |
B.太平天国领导人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
C.洪秀全已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 |
D.洪秀全力求完善农民政权的法律制度 |
5.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 |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
C.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
D.民族矛盾缓和 |
6.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李鸿章的这段话:
①否定了种族歧视论
②肯定了这场战争起到了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的作用
③实际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④掩盖了日本在这场战争中的非正义性
①否定了种族歧视论
②肯定了这场战争起到了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的作用
③实际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④掩盖了日本在这场战争中的非正义性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7.
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戊戌变法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8.
1927年12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的《论武装暴动问题》,在坚持城市工人暴动是“革命胜利的关键”的同时,也提出了把农民暴动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造革命地域”紧密联系起来。对此,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瞿秋白坚决地反对“工农武装割据” |
B.瞿秋白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 |
C.瞿秋白已萌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D.瞿秋白彻底抛弃了“城市中心论” |
9.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车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车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车队同时存在。”上述材料反映出***意在
A.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平衡性 |
B.揭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客观条件 |
C.论证中国革命成功的必然性 |
D.指明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
11.
“大革命失败了,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大型电视记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中国共产党从“残酷的一课”中学习到
A.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 |
B.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
C.把反帝斗争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 |
D.注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
12.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 B.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人士,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李济深和民盟的张澜。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
B.民主联合政府 |
C.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轮流执政的政府 |
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 |
14.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由执政机构变为参政机构 |
B.由主持机构变为监督机构 |
C.由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 |
D.由法律机构变为执行机构 |
15.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
16.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
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
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
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