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90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至他乡种田
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有什么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2.
   材料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他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十七八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研究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在明朝之前的这种蓬勃发展和增长。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怎样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的衰落,我想这可能是更好的一种研究方法。

——《时代周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史景迁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了《置屯田令》,任命枣祗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民屯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所以他们被称为“典农部民”,或称“屯田客”。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军屯以士兵屯田,设绥集都尉管理,60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军屯最初大都是临时因地制宜,规模较小,直到曹丕掌权时期才大规模地推行开来。《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摘编自张作耀《曹操屯田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影响。

2.单选题(共8题)

4.
《十二铜表法》对侵权纠纷既采用罚金又保存同态复仇。公元前3世纪《阿奎利亚法》则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者,应对其所有人赔偿被害物于杀害前一年内与最高价额相当的金额。”上述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打击侵权行为,体现法治文明
B.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C.维护私有财产,主张惩罚报复
D.尊重基本人权,强调轻罪轻罚
5.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家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A.扩大了国王权利
B.使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C.破坏光荣革命的果实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6.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阅兵仪式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C红旗-22防空导弹等六种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7.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做法
A.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B.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C.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D.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8.
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帝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9.
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水路交通发达B.苏州府成为地区经济中心
C.市镇经济开始兴起D.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10.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表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 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11.
据十九世纪英国卫生改革家查德威克的报告:城镇卫生工作的缺点会使人们养成最卑劣的堕落习惯,导致多数人道德败坏,因为他们在偏街僻巷堆积的有害脏物中寻找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该报告揭示了
A.城市建设与社会救济的关系
B.工业革命与社会习俗的关系
C.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D.城市环境与文明风尚的关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