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90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4/2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90年8月21日恩格斯致奥·伯尼克的一封信)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论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颁布了《置屯田令》,任命枣祗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民屯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所以他们被称为“典农部民”,或称“屯田客”。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军屯以士兵屯田,设绥集都尉管理,60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军屯最初大都是临时因地制宜,规模较小,直到曹丕掌权时期才大规模地推行开来。《三国志-魏书》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摘编自张作耀《曹操屯田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影响。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绝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张怀德《国家关系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
——摘编自施伟青《施琅将军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受到清政府重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琅的主要功绩及其历史意义。

3.单选题(共9题)

5.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这样的社会里,五花八门,不管人和人有没有区别,每个人都得到同等对待,社会显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柏拉图意在表明
A.雅典民主追求人人平等
B.雅典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C.雅典民主存在明显缺陷
D.雅典民主导致了社会动荡
6.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国会于1877年颁行《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
A.说明帝国国会有完整的立法权
B.说明政治民主化能够促进经济工业化
C.适应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D.说明德意志帝国形成了完善的代议制
7.
1971年,尼克松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苏、西欧、中国、日本)的观点,并且认为“在美苏进行对抗的同时,美国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该观点出现的原因是
A.美国正视世界多极化趋势
B.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
C.美国实力被苏联全面超越
D.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破裂
8.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
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9.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以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师夷”的思想主张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具有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10.
1937年,川、桂、滇、黔四省谷麦产量为26570多万市担,1942年增到37300多万市担。棉花由64.4万市担增至152.9万市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民族工业大量内迁B.政府战时政策的变化
C.小农经济的优越性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11.
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这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
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
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
12.
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13.
“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表明明代文学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