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中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科(文综)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871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0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在新政前讲的一番话:“采用一种方法并进行试验,这是一种常识。如果失败了,就坦率地承认,再试验其他方法。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进行试验。”第35任总统肯尼迪竞选演说中的一部分:“我想要的美国不是‘假如,第一’;不是‘第一,但是’;不是‘当……时,第一’;不是‘也许,第一’;而是‘第一,句号’。”

——肖德甫《美国崛起沉思录》

根据材料并运用世界近代史某一个国家的相关知识,围绕“政府决策和国家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坤一(1830——1902)曾任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等职,在晚清的外交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南互保”。
在清政府决定对列强宣战后,为了维护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入侵,他与东南各省的督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相互联系,达成在东南等地“互保”的意愿。但要列强同意并承认就必须与列强签订“互保”的协定,这样才能符合国际公法,被列强承认。然而在具体的接触和磋商中,英国欲派军舰进入长江协同保护,这令刘坤一进退两难,同意就是扩大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如果不同意,就会使得英国以此为借口阻碍“互保”进程。为稳住英国,刘坤一一方面在长江沿岸添派重兵以防英舰。另一方面,刘坤一电令晚清驻外国使节,让他们展开外交工作去遏制英国的企图,这一举措收到了非常好的回应。后来,在1900年6月24日,正式签署了《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正式形成。
——摘编自周源《论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用》
注:“东南互保”指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东南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1)根据材料,简要评价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三行是1685年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外贸商行,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海外贸易。1757年,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1842年,十三行贸易特权被取消,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
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是从政府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相同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设立对该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东印度公司和十三行这两个外贸公司都在19世纪中期消失,为什么?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太宗把幽云十六州并入辽朝版图……客观上加剧了辽朝南北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辽朝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到中原政权的统治制度、典章文物以及建立在发达的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文明的各个方面,这些使契丹贵族在大开眼界的同时,更刺激了他们广土众民的政治欲望,不以统治塞北一隅为满足。……随着投靠辽朝的汉族官僚日益增多,辽朝即模仿中原政权的职官制度设官以安置之。辽朝“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辽朝的南面官制度由此建立,并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摘编自王德忠《论辽朝“因俗而制”统治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辽太宗改革的主要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宗政治改革的历史影响。

3.单选题(共7题)

5.
某学者指出,雅典人认为城邦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公民群体,在血统上排斥外来因子。奴隶大多数是“进口”而来,自然被排斥在外,外邦人更不必言。但是外邦人在经济文化领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就弥补了其政治权利上的缺失。材料表明
A.参与城邦政治文化生活是雅典人的权利和义务
B.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外邦人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公民阶层
D.雅典城邦具有开放和排外的双重性质
6.
有学者指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持欧洲经济一体化,使欧洲国家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通货交换自由。由此可知,美国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要动机是
A.按照美国的需要来重塑欧洲
B.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C.与西欧维持长久的盟国关系
D.密切与西欧的经济合作
7.
为了解决土地兼并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如恢复“井田制”、抑制兼并等主张。下层民众在斗争中也提出现了“均”、“平”之类的思想,如唐末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宋朝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等。到了近代,洪秀全、孙中山、***也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C.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巩固政权的必然要求
D. 土地公有、平均分配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8.
一战前,英国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食利阶层,这一阶层向国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以此获取利润,在国内大量修建狩猎场和赛马场。这一变化反映英国
A.国际金融竞争力下降
B.丧失经济霸主地位
C.社会创新氛围不足
D.第三产业得以兴起
9.
1881年,广州地区一些手工丝织业者因生计受到机器工业影响而捣毁了部分机器缫丝厂。事件发生后,当地官员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查封了各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保证书)。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与传统行业难以共存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恶劣
D.中国农民阶级思想愚昧落后
10.
“问题小说”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小说流派,它的核心是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涉及家族礼教,恋爱婚姻,妇女贞操,劳工问题,子女问题等,这个小说流派盛行于
A.五四时代
B.抗日战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11.
有一对联概括孙中山先生一生功业,“行二百年独创名言,视孔仲尼、马克思、卢梭皆如无物;后廿四史别开生面,合朱元璋、华盛顿、列宁而为一人。”下面对这一联解读错误的是
A.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堪比列宁
B.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堪比朱元璋
C.创立共和政体,功成身退,堪比华盛顿
D.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堪比华盛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