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85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5/2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连年的战争和兴作极大地消耗了国家储备,选成了“藏钱经耗,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的财政困难。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也为了“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汉式帝采取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均输平准,是汉武帝采取的一项重要的新经济政策。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法,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这种办法,古人有所评论:“诸当所精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吏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又设平准法,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推行均输平准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推行的均输平准法的实质及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绪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3.单选题(共7题)

4.
有学者在1708年写道:“我们的商业是全世界最大的,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所致。”导致“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确立的历史事件是英国
A.《权利法案》的颁布B.宗教改革的进行
C.内阁制度的确立D.1832年议会改革
5.
有学者认为,“自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息过。日军的侵略无论是局部还是全面,中国人民对它的抗击活动也就相应地局部或全面展开。中国政府抗战是八年,而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十四年”。与传统的八年抗战观点相比,上述观点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
A.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B.中国抗日战争全过程
C.人民在抗战中的作用
D.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6.
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隋朝
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7.
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这表明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宋人商业观念发生变化
C.政府允许士大夫兼职经商
D.士大夫对理学持怀疑态度
8.
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9.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 “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决不是无关紧要的。”在材料中,布罗代尔强调(  )
A.日常生活的琐碎性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史学体系
B.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考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C.可站在欧洲史学家的立场从总体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
10.
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该书寄到总理衙门,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漫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该书的遭遇反映了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