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881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4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巴林顿·摩尔在《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以下理论创见:第一,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阶级关系的组合模式的变异与转换决定了前工业社会向现代社会推进的不同类型的历史路线;第二,民主的观念不能泛化,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相适应的政体形态是形形色色的;第三,暴力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同民主进程的历史中,它发挥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国绕材料。结合中外历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上层传统的服饰布料以丝质、印花棉织品为主,且颜色从蓝色到土褐色。代表社会地位的高低。17世纪末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棉布贸易占进口总额的60%-70%;又由于毛纺织业主利用议会实行管制政策,“这些织物的需要已对任何能够仿照的人提供了成功和发财的机会”。于是到了18世纪,大众消费市场出现,普通民众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色彩图案漂亮的服饰。哪怕是“所有卑微的人也可如寄宿学校的富家子弟一样都可以穿上棉布和亚麻布衣服”。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等
材料二明中叶后期,江南地区逐渐开始追求罗绮绸维等高级品。至清中叶日常衣料如木棉与麻布等,皆已成了人们不屑用的衣料,人们喜好穿的是绸、纱、锻等高级的绢织品,而冬季崇尚穿着的是狐或貂等高级的皮毛衣料。在衣服的样式上也花样百出,就连帽子与鞋履都追求时髦。当然价格也不菲。这种奢侈消费不但使得社会上对手工艺制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工艺技术有所改良。而且也造成官营手工业与匠籍制度的解体,手工业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摘编自巫仁恕《明清江南女性的消费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明清中国服饰消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服饰消费相比,近代中国服饰消费的新趋势。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793年,与法国革命为敌的欧洲反法联军从四面八方进犯法国,所有港口被封锁,法军在前线节节败退,国内也爆发了叛乱。雅各宾派上台的第二天,国民大会颁布了土地法令,它规定没收已经逃亡的贵族土地及王室、教会的土地,均分成小块卖给或者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并且规定全部和无偿地废除封建义务。在此过程中法国资产阶级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大量购买土地,但是这些措施还是使中小农成为农村中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农民开始积极加入军队作战,入侵法国的外国军队被赶出法国本土,各地反革命叛乱相继平息。
1848年成年男子的普选权第一次在法国实现的时候,头上带有拿破仑光环的路易·波拿巴许诺給予法国以秩序和繁荣,广大农民毫不犹豫地把选票投给了他,用手中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扼杀了无数进步人士奋斗多年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波拿巴王朝所代表的不是力求联合城市并以自己的力量去推翻旧制度的农民,而是愚蠢地守着旧制度并期待帝国的幽灵来拯救他们和他们的小块土地并赐给他们以特权的农村居民。”
——摘编自刘祚昌《世界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雅各宾派土地政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雅各宾派土地政策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00年,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俄国以“保护”侨民和中东铁路为借口一举占领东北三省。俄国占领东北时曾经宣布:“仅为保护铁路,事毕即撤”,但后来却拒不撤兵。这引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强烈不满。1902年1月,日英两国缔结了针对俄国的《日英同盟条约》。有了英国的撑腰,日本便敢于发动对俄战争了。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中国旅顺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是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标志性战争之一,也是东亚三十多年来第一次涉及两个现代化国家武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由只是一个借口”,他谈到革命时这样说。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当法典交送立法机关的时候,法案评审委员会里有人想要稍微表示一点反对,但这种软弱的反对没有得到什么结果。1803年3月,拿破仑法典经过国务院讨论以后,提交给立法院,而立法院甚至无权讨论,只是一声不响地一条条通过。1804年3月,法典经拿破仑签署,成了基本法和法国法学的基础。法国大资产阶级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宣布了自己的死刑。但任何一个历史学家都没有理由忘记这个民法法典对拿破仑所占领的欧洲各国的巨大进步意义。
——摘编自(苏)叶·维·塔尔列著《拿破仑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法典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耍分析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2.单选题(共6题)

6.
梭伦制定法律规定,公民有权为自己或其他人的利益,对任何人提出控告;对不关心公共事务的公民要剥夺选举权。该规定
A.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形成
B.促进了直接民主的产生
C.体现立法过程的随意性
D.削弱了血缘贵族的基础
7.
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反对200海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划分。80年代,美国则坚持保留海洋专属经济区并强调国际航行和飞越自由。这说明此时期
A.世界民族主义力量的增长
B.美苏争霸发生了实质变化
C.美元金融体系受到了冲击
D.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
8.
南宋时期,南方麦类作物进一步发展,不但“有山皆种麦”,而且部分水田也实行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这反映了当时
A.政局变化影响农作物分布
B.对外贸易推动小麦种植
C.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
D.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9.
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如下图所示),司马迁的这一划分体现了当时
A.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B.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
C.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
D.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
10.
1914年美国运到中国的货物价值为3600万元,1915年则超过了8000万元,1920年更达19300万元之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军阀混战的影响B.国际局势的影响C.美国经济的崛起D.中美关系的缓和
11.
17世纪后半叶以来,对化石的广泛深入研究将变化的概念和近代时间维度引入了自然界,“自然志”也开始走向“自然史”。这种转变
A.有利于线性进化观念的产生
B.否定了基督教的循环历史观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D.推动了近代英国的能源革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