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体育诞生于先秦时代,古人希望通过体育追求身体的和谐发展。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具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的礼射竞赛,甚至规定成绩不好者不能参加相应的祭祀典礼。……由于希腊列国纷争频繁,体育运动所固有的练武、健身功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男性公民的体育活动与战争武备息息相关。古希腊人以展现自己健美的身体而自豪,并以参加运动会击败对手夺取胜利为最终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体育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体育诞生于先秦时代,古人希望通过体育追求身体的和谐发展。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具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的礼射竞赛,甚至规定成绩不好者不能参加相应的祭祀典礼。……由于希腊列国纷争频繁,体育运动所固有的练武、健身功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男性公民的体育活动与战争武备息息相关。古希腊人以展现自己健美的身体而自豪,并以参加运动会击败对手夺取胜利为最终目标。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人们最早称“体育”为“体操”。北洋水师学堂是最早把西式兵操和其他运动项目如击剑、拳击等作为训练与教学内容的学校。……严复等人清醒地意识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民体质的增强是“强国保种”的关键,主张将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使得体育成为整个教育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体操科”作为当时新式学堂的体育课程形态进入了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中。大通体育师范、四川体育专门学校、中国体操学校等纷纷创立,为培养中国近代体育师资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广大的城乡学校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得到很好的发展。——摘编自何叙《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与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和古希腊传统体育观念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体育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仁宗——上台,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之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仁宗改革的意义。
材料 明成祖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病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反其父的所作所为,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仁宗——上台,施行“恤民之政”宣布停止北征、宫使采买、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仁宗即位三月,即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这也成为仁宣两朝推行文官政治的一个辅助措施。仁宗时,还平息了与北部边疆鞑靼部、兀良哈部的战端,恢复了往来边市贸易。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之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仁宗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仁宗改革的意义。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极其有限的进步都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是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社会发展代价的付出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被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度”内,否则就会抵消甚至湮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材料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极其有限的进步都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是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社会发展代价的付出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被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度”内,否则就会抵消甚至湮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摘编自牛西平《试论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社会进步与代价”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3.单选题- (共20题)
4.
“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若遇上这种情况,该适用什么法律呢?……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但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材料中“新的法律”是指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5.
有学者在《英国史》中这样解释某历史事件:“此次国会之重握大权,乃由于辉格及托立两党的协调,而不像40年前完全凭一党的武力来取得,故局面可以持久。至于两党之所以能有协调,则由于詹姆斯二世的无状”。他论说的史事
A.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
B.使克伦威尔被拥立为终身护国公 |
C.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
D.使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
6.
有学者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其中,“民治”阶段开始的时间是
A.1898年 | B.1912年 | C.1949年 | D.1978年 |
7.
(题文)如果历史是一架巨大的钟摆,五四运动之后的前三十年,中国为追求现代化,基本上朝着丢失文化主体性的方向摆动;后七十年重新思考、定义、创造现代性,试图获得一份文化坚守。五四时期“丢失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
A.废除文言旧体,开展文学革命 |
B.反对尊孔复古,信奉天演进化 |
C.抨击封建礼教,宣传启蒙思想 |
D.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 |
8.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B.主张民族与民主革命同步 |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已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
9.
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二十几人在这里开会……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该会议
A.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B.制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C.妥善处理分歧,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D.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等问题 |
10.
一部纪录片对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的作用曾有如下评述:“周恩来及时地折衷了有关***进一步协调了与会国家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这次会议是
A.联合国大会 | B.日内瓦会议 |
C.万隆会议 |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
11.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田令》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其卖者不得更请(授田)……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这一规定
A.禁止一切土地买卖维护了均田制 |
B.以减轻农民赋役负担为主要目的 |
C.表明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主动废弃 |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13.
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A.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 |
B.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 |
C.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
D.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证 |
14.
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可知唐代农耕技术
A.形成完整体系 |
B.达到古代顶峰 |
C.江东落后于岭南 |
D.岭南领先于全国 |
15.
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
17.
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866年,最早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转变为机器工业,发展迅速。后因外商企业压迫排挤,1900年被英商吞并。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从兴起到衰落的历史 |
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迅速结束 |
C.实业救国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 |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
18.
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一文件
A.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 |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C.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 |
D.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19.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A.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
B.君主立宪,实行资产阶级改革 |
C.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
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
C.强调“仁”和“仁政” |
D.强调“有教无类”教育思想 |
22.
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