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材料 19世纪晚清重大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政治 | 经济 | 思想 |
19世纪上半期 |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受到西方影响。 |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魏源编撰《海国图志》 |
19世纪下半期 |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兴起。 | 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的“商战”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断思想发展。 |
20世纪初期(至1912年清朝结束) |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同盟会成立;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爆发。 | 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清末新政。 | 孙中山阐发“三民主义”。 |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
从表中提取各领域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历史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件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件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安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论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经历也说明了林语堂在文学创作、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已为世人认可。编译古诗文在林语堂的创作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译作曾专门结集为《古文小品译英》出版,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提出字译与句译说,并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翻译不能以字为主体,而只能以句为本位。高健在《翻译与鉴赏》一书中写道,我们从林语堂那里所能吸收到的,应是那种种的“情趣、意趣、诗趣、活趣、天趣、逸趣、雅趣与野趣”。林氏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作为一种艺术。林氏正是秉持这种工匠精神,雕琢出众多传世佳译。林语堂指出,“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陈平原在《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中指出:“林语堂艺术思想四个支点(非功利、幽默、性灵、闲适),借助于道家文化,才真正汇为一体”。
——摘编自胡玉岩、蒲瑶《林语堂译笔下的古典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翻译家林语堂的主要翻译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语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
材料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经历也说明了林语堂在文学创作、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已为世人认可。编译古诗文在林语堂的创作生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译作曾专门结集为《古文小品译英》出版,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提出字译与句译说,并从语言学角度阐释了翻译不能以字为主体,而只能以句为本位。高健在《翻译与鉴赏》一书中写道,我们从林语堂那里所能吸收到的,应是那种种的“情趣、意趣、诗趣、活趣、天趣、逸趣、雅趣与野趣”。林氏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作为一种艺术。林氏正是秉持这种工匠精神,雕琢出众多传世佳译。林语堂指出,“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为例外”。陈平原在《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中指出:“林语堂艺术思想四个支点(非功利、幽默、性灵、闲适),借助于道家文化,才真正汇为一体”。
——摘编自胡玉岩、蒲瑶《林语堂译笔下的古典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翻译家林语堂的主要翻译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林语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店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教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店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教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2.单选题- (共8题)
5.
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的重要渊源。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裁判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据此可知,万民法
A.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
B.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
C.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 |
D.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 |
6.
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128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B.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 |
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
D.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
7.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
B.有利于宋代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
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
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
8.
上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年代 | 数额(万两) | 比重(%) | 数额(万两) | 比重(%) | 数额(万两) | 比重(%) | 数额(万两) | 比重(%)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上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 |
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 |
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 |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
9.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的这一思想
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
B.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
C.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
10.
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的全面觉醒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
A.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
B.坚持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 |
C.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政治制度 |
D.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
11.
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 |
B.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 |
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 |
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