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武士阶级的变化是近代日本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土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于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
(1)据材料一,概括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并对“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实行统治的武士阶级在德川时代积累了经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官僚制度,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很有组织能力的人才……武土在日本地位很高,责任重大,但是经济却不是非常富裕,这一点有利于培养武士的使命感和冒险精神……许多下级武士从此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中,曾经……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长、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材料三: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武士阶级能够成为“明治维新的新领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并对“武士阶级的覆灭……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这一结论予以说明。
(3)材料三中武士道精神的“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要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为什么最看重“民生主义”?它会带来怎样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
(4)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材料一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
材料二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民生主义所以占有如此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视角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顺应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摈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具有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张磊、张苹《孙中山传》
请回答:(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要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为什么最看重“民生主义”?它会带来怎样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
(4)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2.单选题- (共14题)
3.
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请勿就部落论事”。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与此俗语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分区选举制度 |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
C.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 D.发放公民“观剧津贴” |
4.
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内事最高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242年,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一方为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A. 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B. 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 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 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A. 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B. 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 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 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5.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6.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
D.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
7.
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中关于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②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③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④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苦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②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
③粉碎了日军发动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④折射出了东北抗日联军在日寇后方抗战的悲壮艰苦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8.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
9.
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1400年 | 1600年 | 1800年 |
印度 | 74 | 145 | 180 |
欧洲 | 52 | 89 | 146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60 | 104 | 92 |
拉丁美洲 | 36 | 10 | 19 |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
B.1400—1600年拉丁美洲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
D.1600—1800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
10.
民国十八年七月,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次年二月又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民国二十三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这些做法
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C.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
D.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
11.
***在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在一个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的大国内,彻底地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的胜利。……我们的党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此会议
A.通过了《共同纲领》文件 |
B.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
D.确定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总任务 |
12.
如图是“1949—1998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以下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5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受“一五计划”影响 |
B.7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与党的工作重心有关 |
C.8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关系密切 |
D.90年代城市化进程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13.
某位作家在为自己的作品写前言时宣称:“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家的书记而已……收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写出一部史学家们忘记写的历史,即‘风俗史’。”下列美术作品风格与此一致的是
A.![]() |
B.![]() |
C.![]() |
D.![]() |
14.
“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A.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
B.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
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
D.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
15.
下图为明朝的《墨葡萄图》,图中水墨葡萄一枝,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不求形。该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
C.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 |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 |
16.
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 |
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 |
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 |
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