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时,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求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是形成阶段,该阶段,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是发展阶段,开始从文化上寻找落后的原因,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民族主义与政治、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十四年抗战是高涨,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但是长久以来,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即与现代性变迁、特别是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这一面,被严重忽略了。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时,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求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是形成阶段,该阶段,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是发展阶段,开始从文化上寻找落后的原因,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民族主义与政治、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十四年抗战是高涨,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但是长久以来,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即与现代性变迁、特别是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这一面,被严重忽略了。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作用。
材料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剧烈,户籍管理混乱,均田制逐步遭破坏瓦解,以丁和户为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失去基础。而此时藩镇割据,赋税征敛紊乱,地方不服从中央,横征暴敛以养兵对抗朝廷,民怨沸腾,中央财政困难。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以前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王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3000余万贯。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们与和平)
材料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既定方略是“赖美为助”“依仗各国”主持公道,其出发点仍是“以夷制夷”,但立足点已转向对和会极高的道义期望值上。原因在于中国对一战后国际关系准则的威尔逊“十四点”宣言深信不疑。巴黎和会作为“十四点”原则实现世界和平的场所,当然被中国视为主持正义、讲究公理的地方。直至一切努力无法改变和会决定,亦不能指望美国主持公道后,中国代表团才在国内民众的压力下,自发地转变既定外交方略,依据国际法拒签和约,从而引起国际震动,在华盛顿会议上,这种转变变成了自觉的行动。会前中国在外交上形成了明确的方略:通过参加多边国际条约体系,制衡列强在华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的平等地位。这是在汲取巴黎和会的教训后,对外交方略的进一步调整与修正,是中国外交的明显进步。
——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以及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实践。
(2)根据材料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方略发生转变的原因。
材料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既定方略是“赖美为助”“依仗各国”主持公道,其出发点仍是“以夷制夷”,但立足点已转向对和会极高的道义期望值上。原因在于中国对一战后国际关系准则的威尔逊“十四点”宣言深信不疑。巴黎和会作为“十四点”原则实现世界和平的场所,当然被中国视为主持正义、讲究公理的地方。直至一切努力无法改变和会决定,亦不能指望美国主持公道后,中国代表团才在国内民众的压力下,自发地转变既定外交方略,依据国际法拒签和约,从而引起国际震动,在华盛顿会议上,这种转变变成了自觉的行动。会前中国在外交上形成了明确的方略:通过参加多边国际条约体系,制衡列强在华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的平等地位。这是在汲取巴黎和会的教训后,对外交方略的进一步调整与修正,是中国外交的明显进步。
——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以及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实践。
(2)根据材料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方略发生转变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手下没有叛将。成吉思汗认为,只要有才能,则不分民族、阶级加以任用。比如被成吉思汗用作亲信将领的就有出身低微的牧马者巴歹和乞失里黑、牧羊者迭该、木匠古出古儿等人。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让“智勇兼备者使之典兵,活泼骁捷者使之看守辎重,愚钝之人则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耶律楚材是辽朝皇室后裔,1215年,蒙古铁骑攻占燕京时,成为成吉思汗的俘虏,成吉思汗得知他是“博学多识”的人才,于是就召见他,并对之加以重用。后来耶律楚材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成吉思汗的选才原则吸引着千千万万崇尚忠诚、信义的人,而其所作所为又影响和感召着自已的部下和属民。比如收留者别,一能充分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二使被收留的者别感激而以死相报,三在部众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为人正直”的烙印。同样对阔阔出截然相反的处置方法,也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巩固了部属的忠君观念。
——摘编自靳玲《成吉思汗用人政策探微》
(1)根据材料,概括成吉思汗用“手下没叛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成吉思汗在用人方面的看法。
材料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的手下没有叛将。成吉思汗认为,只要有才能,则不分民族、阶级加以任用。比如被成吉思汗用作亲信将领的就有出身低微的牧马者巴歹和乞失里黑、牧羊者迭该、木匠古出古儿等人。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让“智勇兼备者使之典兵,活泼骁捷者使之看守辎重,愚钝之人则付之以鞭,使之看守牲畜”。耶律楚材是辽朝皇室后裔,1215年,蒙古铁骑攻占燕京时,成为成吉思汗的俘虏,成吉思汗得知他是“博学多识”的人才,于是就召见他,并对之加以重用。后来耶律楚材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成吉思汗的选才原则吸引着千千万万崇尚忠诚、信义的人,而其所作所为又影响和感召着自已的部下和属民。比如收留者别,一能充分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二使被收留的者别感激而以死相报,三在部众的心灵深处打下了“为人正直”的烙印。同样对阔阔出截然相反的处置方法,也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巩固了部属的忠君观念。
——摘编自靳玲《成吉思汗用人政策探微》
(1)根据材料,概括成吉思汗用“手下没叛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成吉思汗在用人方面的看法。
2.单选题- (共4题)
5.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这样评价罗马法:“她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铬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启蒙思想家提供有利思想武器 | B.具有普遍合理性的特质 |
C.成为近现代欧美各国法律的先驱 | D.蕴涵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价值 |
6.
公元十二世纪,英王亨利二世注重法治,受到人民的爱戴,也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亨利八世曾对议会说:“朕于任何时候都不如在议会中时据有更高的为王身份。在这里朕如首,君如躯,联合一体,组成国家。”这说明
A.王与法在当时英国是相得益彰 | B.英国的宪政道路充满曲折和艰辛 |
C.当时英国的议会仍被贵族垄断 | D.国王与议会在政治上需相互制衡 |
7.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下面的漫画体现了


A.朝鲜半岛核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 B.美国政府大幅皮调整了对朝政策 |
C.朝鲜成为大国势力范围的接触点 | D.朝核问题的解决需各国齐心戮力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